记叙文写作技巧指导

作者: 刘韡

记叙文是一种通过叙述事件表达思想、情感和观点的文体,内容主要包括事件的起因、事件发展的经过和结局三部分,需要结合自身经历与感受写作。

一、写不好记叙文的主要原因

1.生活经验不足,缺少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记叙文需要融入真情实感,所以要充分调动生活经验。然而在实际写作中,一些同学在生活中不注意观察,或者观察能力不强,生活经验不丰富,所以无法结合生活实际写作,影响了写作效率与作文质量。

2.不构思,信马由缰

记叙文与其他文体的写作一样,要掌握相应的写作技巧,并进行整体构思,然而很多学生的作文都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这样写出的记叙文,因为缺少记叙文应具备的要素,整体逻辑混乱,既无法准确表达观点,也无法将事件完整地写下来。

3.过度依赖范文,缺少创新

虽然“模仿借鉴”是写作的常用手段,有助于快速掌握写作手法,在考试中拿到更好分数,然而长期“仿写”会形成依赖性,在写作时会下意识地借鉴其他文章,不能进行创新,严重阻碍写作能力的提升。

4.片面追求语言华丽,忽略了作文内容

适当使用优美的词句能增强文采,使作文文质兼美。然而很多同学在写作时都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提高作文分数的主要途径就是语言华丽、优美,因此在写作中忽略了作文的立意与叙事。实际上,记叙文的质量不能用语言是否华丽来评判,过于重视语言华丽会忽略写作初衷,使作文中心思想不深刻,情感表达不到位。

5.功利性太强,写作兴趣不大

面临升学压力,虽然语文是主科,但很多家长和同学认为母语比较简单,而把学习“重点”放在“数理化”上,对作文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很多同学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导致写作过程充满目的性和功利性。

二、记叙文写作技巧

1.养成良好习惯

记叙文以个人经历和体验为写作基础,所写事件要有真实性和个性,因此写记叙文非常忌讳“套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现象和事件,从中发现深刻、有时代气息的主题,并以写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方便日后写作。

例如,学完《猫》一课,可在课下仔细观察猫咪的形态动作,并进一步总结生活中猫咪的性格特点以及行为方式。然后回顾课文内容,学习老舍先生的叙述方法,进行写作练习。这样,通过观察与学习,能深刻理解作者对猫咪的喜爱之情,并认识到有层次的叙述能将事物特点更加清晰地描述出来,并学会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总之,记叙文素材源自生活,养成观察生活和思考生活的习惯,写好记叙文便不是难事。

2.注重谋篇布局,写出完整文章

谋篇布局是记叙文写作的关键步骤,不仅决定了文章的结构和节奏,还决定了文章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想清晰地记叙事物,先要确定文章中心,并围绕中心展开叙述。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每篇作文的结构也有所不同,因此在作文练习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写作,提高谋篇布局能力。写记叙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从记叙内容上来说,可从生活中取材,记录身边故事。一般来说,叙事类记叙文一般以时间顺序展开,全文围绕事情的背景、经过和结果进行描述,体现出完整的文本结构,形成明显的段落层次。如教材中的《范进中举》就是依据时间顺序描写了范进进学胡屠户贺喜、范进借钱、瞒着丈人乡试、中举发报、范进发疯、张老爷来访等场景,详细记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故事。也可采取插叙、倒叙等方法,提高记叙文的故事性,突出文章主题。如《故乡》就运用了大量插叙这一写作方法,通过回忆闰土少年时的形象突出闰土的变化,强化文章主题。因此,在写作记叙文时,可从时间发展顺序布局,通过具体事件形成清晰的时序,谋划完整的文章结构。

此外,在记叙文的写作结构上,也可通过空间转化来谋篇布局,依托空间活动移步换景,从自身贯彻角度刻画写作对象,从多个角度展现记叙写作对象,呈现合理的写作结构。《济南的冬天》就是采取空间转移的手法进行布局描写的,开局是一段关于天气的描写,之后又结合自身经历,将济南与伦敦的冬天进行对比,并赞美济南是个“宝地”,引出全文的中心点——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文章从第二段开始转向对山水的描写,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在描写美景的同时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最后一段用简明有力的语句结尾,整篇文章衔接紧密,脉络清晰。因此,在写景或游记类记叙文中,可采取移步换景的布局方法,体现叙述对象的空间结构,写出完整文章。

3.注入真情实感,培养创新思维

一篇合格的记叙文,除了对内容进行构思与布局,还要注入真实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作文的灵魂,体现主题。通过模仿现有文本,能快速掌握记叙文中融入情感的方法,并在模仿借鉴的基础上写出独特感受。但是,仿写不能一味照搬抄袭,否则就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束缚自身观点和情感的表达。课文《秋天的怀念》中应用了大量表情、动作、语言描写,表达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通过叙述事件来反映事物本质,渗透作者的情感,是一篇优秀的叙事散文。因此,在记叙人物故事时,可模仿《秋天的怀念》的写作方法,通过具体事物突出写作主题,表现对记叙对象的赞美、热爱之情。如此,通过方向,既能掌握记叙文中对人物动作、语言、表情的描写方法。也能通过“扑”“抓”“忍”“走”“拉”等动作,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注入真情实感,这样才能在仿写过程中表达思想和情感,细致入微地记叙人物和事件。

4.善于观察生活,写出细节变化

记叙文一般与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有关,在刻画人物或记叙事件时,要能从生活出发,捕捉生活细节,这样既能细致入微地叙述事件过程,也能体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提高作文的生动性,丰富写作内容。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如我们和爸爸撒娇或有事相求时,一般会叫“老爹”,这样就能迅速拉近父子之间的情感,当要体现爸爸在家庭中的作用时,一般会称呼“总司令”,而在日常生活中,一般用“爸”或“爸爸”,这些细节看起来微不足道,运用得当,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优秀的细节描写片段:傍晚,我正在和小伙伴在院子里玩耍的时候,好像听见了母亲在大声说话,声音由远及近,耳边响起了妈妈愤怒的咆哮:“死妮子,我就出去买了一点菜,你看看你都干了啥了,玩具、垃圾堆了一客厅,还有时间在这里玩耍,快回家给我打扫干净。”有一次,我咳嗽得厉害,还伴随着高烧,在被窝里迷迷糊糊地听到了妈妈小声的关怀:“妮儿,一直不让你吃冰棒,你非不听,看看,咳嗽了吧。把被子盖严实点,睡一觉就好了。”在片段中,通过“死妮子”“妮儿”的称呼,体现了不同情境下妈妈对女儿的态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母亲的心情。通过文字我们仿佛能看到母亲叫“死妮子”时生气的样子,叫“妮儿”时又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心。

5.强化读写结合,丰富语言积累

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丰富语言积累,不仅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拓宽视野和思维、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还能促进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以“难忘的泼水节”为例,可广泛阅读与“难忘的泼水节”相关的文学作品、新闻报道、民间故事等,接触不同风格的文字,感受语言的魅力与力量。可精选一些描绘泼水节盛况、展现傣族风情的优秀文章或段落进行朗读或展示,身临其境地感受节日的欢乐。可准备阅读记录本,记录自己认为精彩的词汇、句式或段落,为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还可选取一些与“难忘的泼水节”相关的经典段落或文章片段尝试进行仿写。在仿写过程中,要仔细分析原文的语言特点、表达方式和结构布局,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创作,这既能锻炼语言运用能力,又能培养创新思维。

6.注重写作反思,精准用词用句

多数同学的记叙文写的比较平淡,人物描写、事件过程都比较简单,不能体现写作主题。因此,完成写作要反思和修改,精炼语言,突出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精准用词,提升作文的语言表现力,这样文章才能生动、得体,具有感染力。比如一同学写的母亲出车祸后的情状:妈妈还有一些意识,爸爸眼圈红了,我握着妈妈的手一直哭。妈妈碰了碰我,小声说“不要怕,等我好了给你做锅包肉……”随后,妈妈就被推进了手术室。文章基本写出了妈妈车祸后的情状,叙事清晰,但语言平淡,没有亮点。对此,可加上一些能体现妈妈坚强、爸爸难过、“我”措手无措的词语,使整个事件更加具体、形象。反思后,记叙效果将大大提高:妈妈出车祸了,这件事来得那么突然,爸爸像发了疯一样,两眼通红,妈妈还有意识,只是面容憔悴不堪,我紧紧握着妈妈的手,眼泪不停地流。妈妈的手微微颤动,目光浑浊,却挤出一抹笑容,轻轻对我说:“等着我,等我好了给你做锅包肉……”话音刚落,医生便将妈妈推进了手术室。如此,加入能体现人物心情、状态的词,将叙写的人或事写得更加具体、充实,更有画面感。

综上所述,初中记叙文的写作离不开观察、模仿和不断尝试。在实际写作中,应明确写作目标,选好题目并合理布局,这样才能更好地围绕作文主题展开写作。然而在实际写作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导致文章要么写法单一、要么缺少情感。因此,要学会如何布局、如何描写,并养成善于观察、善于记录的好习惯,通过不断积累与沉淀逐步提高记叙文写作质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