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发展的高中作文教学探微

作者: 赵海强

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学科学习中的能力培养以及学科素养的提升,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淡化应试教学的单一性,结合作文或艺术创作的多元性、丰富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更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认识,开阔学生眼界,从而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体验感,实现高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目标。

写作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是学生精神面貌的隐性表现,能促进学生内在涵养的提升,也能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信心。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素质教育理念,在传授复利式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也有复利式的收获,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作能力,让学生爱上作文,为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高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创造条件。

一、运用教材中的文学元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层层筛选、严格把关的,其意境高远、价值观正确、文学意境优美、哲理性强,有教育意义和传播价值。学生能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字词、语法、阅读解题等,更多的是隐性的,浸入骨子里的东西。这些东西是精神,是素养,是能力,也是见识。但很多教师恰恰忽视了语文中最宝贵的文学性,只讲点到点的知识,讲解题的方法,表面上提高了语文成绩,可实质上学生的文学素养被忽视了,导致作文模式化,千篇一律,缺少新时代青少年的气息与个性,更没有创造性、文学性。

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深化自己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在教学中挖掘语文教材中无处不在的文学元素,引导学生学习、欣赏,激发学生的创作欲,让学生投入创作,进而提升写作水平。

1.学习诗歌创作,体验语言的意境美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格局要大,眼界要开阔,不能把课文当成纯课文来讲,人为地把学习内容有限化,要结合它的文学性,不同体裁的气质,让学生多尝试,进而发现写作的乐趣。

例如,讲《再别康桥》《死水》《致橡树》等诗歌时,要配上音乐,用多媒体呈现相应的画面,增加意境感,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如身在其中游,情在其中流,感受诗歌不同于说明文、散文、小说的气质,产生想试一试、写一写的欲望。此时,教师就可以安排“拥抱文学骄子——诗歌”为主题的创作活动,让学生写出自己的诗歌。一首、两首、三首……只要学生有兴趣,尽情创作,挥发激情。如此,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对于写作教学也是有力的推进。

2.学写讲话稿,体验语言的魅力

高中生已经快步入成年了,有较成熟的想法,有自己的认识,社会性也越来越凸显出来。所以,他们需要更多的体验,更多的尝试,丰富精神世界,提升认识能力与辨识能力。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教师要了解高中生的这个特点,要引导他们,让他们的特点在作文学习中发挥价值。

例如,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我的呼吁》《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讲话类作文时,要让学生掌握讲话类作文的创作方法,学习讲话类作文的语言特点,感受它们的魅力。鼓励学生模拟一个场景,或者找一个生活中想讲话、想表达观点的事件等,然后根据素材、情境写一篇具有自己经验、情感的讲话类作文。讲话作文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距离感相对较小,学生写作时有亲切感。特殊的语气、语调,容易引出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直抒胸臆,尽情表达。如果再让学生把作文在课堂上讲(读)出来,与同学分享,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也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胆识的锻炼,真正实现能力发展式的教学目标。

二、创造更多展示的机会,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看似高中写作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像一条线一样简单、直观,其实过程中的纵深、横向拓展了多少是不可估量的。学生的不同,拓展的距离、范围、收获也不一样。高中语文教师在新时代基于学生能力发展式培养的教学中,要抓住高中生的心理需求,创造更多展示的机会,用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创作的热情,帮助学生自然而然地提高语文综合成绩。

1.鼓励学生创建自己的自媒体,打造个人IP

一直以来应试教育左右我们的思想,让家长、教师,甚至学生都觉得高中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除了学习根本无暇其他。其实,只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传递时间的重要性,强化学习效率的重要性,学生一定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质保量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写作。

例如,教师可以鼓励高中生根据自己的写作兴趣,写人文、写历史、写小说、写小品文、写诗歌等,借助网络信息打造自媒体,并根据学习时间的安排,定期更新创作内容。学生也可以把自媒体分享到班级群、家长群,与大家交流,让大家发表看法,发现问题,提出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创作。另一方面,学生有了自媒体,能让业余时间更有价值,在不知不觉中、在毫无压力的创作中提升写作水平与能力,促进语文学习。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情怀,增强学生的创作灵感。

2.鼓励学生参与作文比赛,积累创作经验

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和各个教育渠道,关注与学生有关的作文创作竞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让学生积累经验,提高创作能力。另外,这样的作文竞赛,有全国各地的学生参加,还会让学生有强烈的归属感,提升学生格局。当然,为了有更多发表的渠道,教师要鼓励学生,指导学生往各个文学刊物上投稿,不管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版的,只要有社会价值,有读者,都可以尝试。多尝试,就有更多被选中的机会,也有了更多成长的机会,既能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写作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在家长会上展示学生作文,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家长会就是家长走进学校,从另一方面了解孩子的渠道。所以,语文教师要抓住家长会这个机会,把学生平时创作的作文,选择一些优秀的,在家长会上布置一个展示栏板或者台面进行展示,让家长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孩子,在促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高中语文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机会多,也更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让学生以文字为载体在家长面前展示另一面,让家长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孩子,是语文教学的另一个内容,也有利于学生创作兴趣的培养。

例如,家长在家长会上看到孩子的作文,可以在家里与学生多沟通几句、鼓励几句,有可能对于学生的心理成长、创作热情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灵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在写作中有了灵感,创作过程不但是一种享受,学生还会沉浸在其中,而且写作水平会有质的、创意性的提升。而灵感是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由量到质的升华。所以,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灵感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现作文的个性化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观察也会受到学生知识文化、经验、兴趣、关注角度等的影响,同一件事物会被看到很多面。所以,要想生写作时有灵感,就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心中的事物丰富起来,才能写出个性化的作文来。

例如,让学生写与“亲情”有关的主题作文,学生不要理所当然地给亲情下定义,还要观察亲情在生活中是如何表现的。如母亲埋怨父亲总抽烟伤害身体,没日没夜工作不爱惜身体;同学间互相埋怨父母管吃管喝管学习,唠叨无处不在,等等。这些表现亲情的细节,乍看是厌烦的情绪,只要认真观察,写出来都会让人感到亲切、感动。因为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让平凡的、琐碎的生活瞬间焕发光彩,充满温情。事实证明,只要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了,作文中就有了更多真实的、感人至深的细节,这不但是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也是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

2.多动笔练习,让灵感自然流淌起来

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语文基础,在语文学习中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文学创作,同时,要多动笔写一写,这样灵感才会取之不竭,用之不尽。高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多动笔练习。

首先,写感悟。结合当时的时事、社会热点等,引导学生在课前讨论,写出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感悟。如疫情中“大白”的坚持,引导学生发现其背后的精神力量,写出不同的感悟,受到感染、影响,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其次,写随笔。随笔是一种很灵活、很自由的文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任何想法都可以用随笔的形式写下来,如写朋友圈、微博等,这既是一种记录,也是一种积累,时间长了写得多了,灵感自然会被唤醒。这不但能使学生的作文充满个性,有自己的风格,还能提升写作水平与创作能力,更能让学生的创作灵感像溪水一样自然流淌,源源不断。

3.借助旅游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高中语文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从旅游中提高写作能力。旅游所到之处,不同地方的地势概况、建筑风格、民风民俗、饮食习惯、宗教信仰等,学生都了然于心,不像在书本上学习,死记硬背,缺乏感性认识。在旅游中,学生要做有心人,有必要了解一下旅游过程中的风土人情,把旅游的过程当作一个考察学习增长知识的过程,让自己有丰厚的知识积淀,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

总之,教师要结合作文或艺术创作的多元性、丰富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认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体验感,实现高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目标。写作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是学生精神面貌的重要表现,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作能力,让学生爱上作文,为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高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创造条件。教师不仅要关注写作的重要性,还要认识到它的丰富性、文学性,要在各个活动中体现写作教学中的文学性,淡化任务式、模板式作文的死气沉沉,让学生心中有丘壑,文中有情感,创作出个性十足、文采飞扬的作文。如此不但能体现新时代高中生的文学气质、价值取向、语文学习能力,也能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