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新征程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作者: 李传鹏主 题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始终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热点聚焦
一、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人民”的金句
1.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2.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二、习近平关于人民的金句
1.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要始终把人民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帮助群众解决就业、收入、就学、社保、医保、住房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扎扎实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
3.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4.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群众办好事,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拼搏、奉献、服务。
5.建设现代化国家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
6.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我们党百年来的执着追求,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代接着一代干。
7.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决定事业兴衰成败。
8.只要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就能拥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
9.我们的红色江山是千千万万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决不允许江山变色,人民也绝不答应。
三、从故事中感受习近平的人民情怀
从小村庄到党中央,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始终心怀家国、躬身为民。
深深扎根人民、始终信仰人民;无限热爱人民,矢志造福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团结引领人民……习近平的人民情怀至深、至浓、至热。
这是老农民才有的动作
2021年10月21日,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
正在这里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一块示范田,俯身摘下一个豆荚、一撮一捻、仔细察看成色,顺手将一颗大豆放进嘴里,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
这一幕,让一旁的农技负责人罗守玉既惊讶又感到亲切:“这是老农民才有的动作呀!”
劳动的底色,铸就了为民的本色:2012年,阜平踏雪,盘腿上炕;2018年,汶川考察,转磨磨豆;2019年,首都植树,扛锹铲土……
不经意间的自然流露,映照的正是岁月不改的人民情怀。
《为人民服务》,习近平爱不释手
这份情怀,积淀着红色基因。
2021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同志来到北大红楼。
展厅内,刊载着李大钊名篇《庶民的胜利》的《新青年》杂志原件前,习近平总书记细细观看。
从“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到“庶民的胜利”,革命先驱指明我们的事业“将永远存在”的历史必然。
追忆当年,梁家河窑洞炕头一灯如豆:《为人民服务》短短数百字,习近平爱不释手;《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常学常新,信念闪耀。
推开门的那一刻,习近平流下热泪
2015年2月13日,“黄土地的儿子”回家了。
当年的老朋友拉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手,还是那么亲切。总书记还能一一叫出他们的小名,“那时我和梁家河村结下了缘分,注定了今天会与你们相见。”
40年前离开梁家河的那天早上,院子里早早挤满了送行的乡亲,大家一声不响等他起床。推开门的那一刻,习近平流下热泪。
当年在梁家河的每一个细节,都触动着年轻习近平的心。
下地吃饭,知青的玉米团子黄澄澄的,老乡说:“这是真粮食。”看老乡的糠团子差很多,习近平主动换着吃。
糠团子热量少,习近平饿得顶不住了,打开老乡的饭包,玉米团子还放着:“你们咋都不吃玉米团子?”
“窑里男人与孩子受苦更重,要给他们留着吃。”
“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
保护过我”
当年的梁家河,一个大队要接纳30多个饭量正大的知青,乡亲们穷得叮当响,也愿照顾城里来的娃娃。
习近平说:“我饿了,乡亲们给我做饭吃;我的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他们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淳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
深知老百姓的好,因而发自内心牵挂他们。
回忆起父亲这句话,习近平饱含深情
2021年9月,正在陕西榆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共绥德地委旧址。
展厅里,一行字格外醒目:“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
“端端地,这是关中话,稳稳正正地。”回忆起父亲习仲勋说过的家乡话,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
习书记拉着赶集的老百姓做调查
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开始走上地方领导岗位,担任正定县委书记。这位年轻干部的作风令人耳目一新。
“习书记从不在办公室闲坐。”
当年的县委办干部回忆说,习近平经常带着县委工作人员搞调查,“特别选在县城大集的时候,在大街上摆上桌子,拉着来赶集的老百姓做调查”。县委机关大门也总是敞开的,背着粪筐的老农径直进来同习近平交谈。
这些古语,习近平吟诵体悟
这份情怀,植根于传统文化。
2021年3月,武夷山九曲溪畔,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朱熹园。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园内墙上,朱熹民本思想的经典论述,习近平总书记驻足凝视良久。
2018年6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正是这句古语。
秉持文化的自觉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思考激活传统文化,实现千百年来为民造福的理想——
在陕北深感民瘼,他吟咏着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正定骑车下乡,他体悟着郑板桥的心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在宁德访贫问苦,他回想着寿宁县令冯梦龙的为民举措,对“三言”中的警句熟能成诵;
在北京夙兴夜寐,他多次引用《尚书》中的箴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新故相因、道理相承。这份人民情怀,植根历史的中国,因而深厚、高远。
一名共产党员的形象
深深印刻在习近平的心中
1966年2月,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政治课上,老师读到这篇文章,读着读着便哽咽了,习近平和同学们听着听着也泪流满面。
“我后来无论是上山下乡、上大学、参军入伍,还是做领导工作,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总书记说。
这名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好干部,“始终是我的榜样”。
写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表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夙愿;到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精神财富”;同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号召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
对焦裕禄的一往情深,化为习近平一心为民的满腔热血。
这个滋味让总书记眉头紧锁
2013年腊月廿三农历小年,甘肃定西元古堆村格外寒冷。
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民马岗家破旧低矮的土坯房,从墙根水缸里舀起一瓢水,尝了尝,苦咸水的滋味让他眉头紧锁。
“党和政府会关心和帮助大家,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总书记对乡亲们说。
饮瓢水,品百姓甘苦;摸炕被,感乡亲冷暖;掀锅盖,知人民饥饱……
“我很怕这件好事办不好,
最后给人民交不了账”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跋山涉水,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从一定要“看真贫”到务必要“真脱贫”,坚定地把历史责任扛在肩上。
习近平总书记常说:“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我很怕这件好事办不好,最后给人民交不了账,给历史交不了账”。
太行深处,沿着结冰路面走进骆驼湾村低矮的泥房,嘘寒问暖,鼓励乡亲们“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武陵腹地,在石拔三家黑黢黢的木屋里拉家常,握着老人的手亲切地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
大别山区,更换三种交通工具来到金寨大湾村,逐页翻看贫困户汪能保的扶贫手册,强调“不能忘了老区人民”;
……
对群众最浓的情,化成最重的承诺、最硬的措施、最大的投入,在中华大地铺展开波澜壮阔的反贫困斗争。
大年三十,习近平总书记夜不能寐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大年三十,习近平总书记夜不能寐。
听闻医务人员以身殉职感到“心情十分沉重”,为患者病情好转而备感欣慰,嘱咐指导组负责同志“有什么情况、有任何需要,可以打电话直接和我说”……在疫情防控最危急的日子里,总书记始终牵挂群众安危。
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
“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总书记的话重若千钧。
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快递小哥”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面五星红旗在100多位普通中国人手中传递。“快递小哥”刘阔就是其中一个。
三年前的春节前夕,北京前门石头胡同快递站点,刘阔和同事们遇到了前来看望他们的习近平总书记。
听说大家年三十才能回家,总书记说,“快递小哥”工作很辛苦,起早贪黑、风雨无阻,越是节假日越忙碌,像勤劳的小蜜蜂,是最辛勤的劳动者,为大家生活带来了便利。
总书记心中装着基层一线劳动者
一言一行,总书记心中装着基层一线劳动者,珍重大家的每一份付出。
在工地现场,同农民工亲切交谈,强调“要更多关心、关爱农民工”;在出租客运公司,向“的哥”“的姐”征询对年节打车难的解决办法;在清洁站,称赞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
为了人民的幸福,一往无前以赴之,夙兴夜寐以求之,不遗余力以成之。
一张总书记的照片感动无数国人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坐在主席台前排的习近平总书记起立转身,带头向坐在主席台后区受表彰的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代表鼓掌祝贺,表达敬意。
记者的镜头定格了这一直抵人心的瞬间。这是对英雄模范的礼赞,更是对人民群众的致敬。
用20分钟向一名村党支部书记
了解当地发展情况
2016年全国人代会审议现场,习近平总书记用了20分钟向一名村党支部书记了解当地发展情况。
“牛羊育肥期几个月”“村党委有多少人”“种什么庄稼”“水产养殖怎么发展”……总书记掰开了问,青海贵德县大史家村党支部书记毕生忠揉碎了答。
一场解剖麻雀式的现场调研,习近平总书记眼光触及基层治理每个角落。问得如此之细,正因深知“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