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盏淡茶绽百戏

作者: 肖欣然

◢ 推荐语

写茶的文章很多,写茶百戏的不多。文章选材新颖,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看茶、品茶、赏茶的新视角。在表现茶文化传承这一颇具意义的主题时,作者没有只写品茗,而是循序渐进地走进其间,先是从古典诗词入手,接着写观赏一场茶戏,最后写在拉花中再见茶百戏。从书中走向茶院,从茶院走向现代生活,茶百戏的形态、特点、神韵与品质全矣。一文读罢,眼前图景灵动,茶香萦绕。

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茶文化流传千载。其中,茶百戏是茶文化发展至鼎盛时期的一种重要茶艺,它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也是艺术的生活。

初识茶百戏,是在诗词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是“诗豪”刘禹锡对茶百戏的描述。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究竟是何等妙法能让这小小的茶盏中“气象万千”?或许,刘禹锡夸大其词了?有一天,我又读到蔡京对宋徽宗烹茶的记载——“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方才恍悟,“诗豪”的说法并不夸张失实。这一次,令我惊奇的是这项技艺竟然能将一片夜空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众人面前。隔着时空,隔着文字,我与茶百戏初相识了,我对它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和探索的欲望。

再识茶百戏,是在茶院里。甫一踏进院门,就看见几位老师傅在茶桌上捣茶,他们小心翼翼地将茶饼捣碎,好像将这千年浓缩的珍贵文化仔仔细细地研磨在细细的茶粉中。每一研,都在拓印着一方文化天地;每一磨,都在勾勒着一段岁月流年。在罗茶、入罐、烫盏和调膏的程序之后,终于到了最考验技艺的“七汤点茶”的重头环节。师傅们先注汤,接着调至极匀,再通过不断冲点和击打,将茶香和茶韵激发出来,形成口感绵密的茶汤。最后,以清水为墨,茶勺为笔,茶膏为纸,由此做一出戏。在清水和茶膏的装点中,茶戏一气呵成。它以茶沫为底,构造出一幅“疏星淡月”的光景,以茶香为引,勾起人们心中与中华文化的情感共鸣。在师傅们热情的邀请下,宾客们纷纷入席,开启一场品茗的盛宴。我轻启一盅茶,送入嘴边细细品赏。茶盏中的戏,随着我的一次次举杯,嬗变出一幕幕幻境,演绎着一帧帧绮景。待我杯中茶尽,茶中的百戏也随之散场了,唇齿之间犹留存茶的清香。与茶百戏的再遇,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茶百戏的灵动有致,也让我领略到了华夏茶文化的绮丽厚重。

三识茶百戏,是在拉花中。时下,年轻人对短时间能使人精神亢奋的咖啡情有独钟,也对咖啡上的牛奶拉花格外偏爱,古人崇尚的茶饮和气象万千的茶百戏渐渐淡出了这个快时代的视界。我认真地回想了一下:自己有多久没有好好坐下品一盏茶,看一出茶戏了?可能很多人认为这种生活方式早已过时,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但是我固执地认为茶百戏是快节奏生活中难得的慢。它的过程缓慢,细节精细,仿佛说书先生般,将描写精彩生活的小说娓娓道来,让你瞥见历史与现代碰撞的刹那辉煌,提醒你放慢脚步,慢慢欣赏,因为日子的真谛不在“过”,而在“品”。品茗,观戏,戏散,人尽兴而归,这是一种悠然自得而不慌不乱的行走,这是优雅生命应有的品质与步骤。我与茶百戏的第三次相逢,让我意识到原来今人孜孜以求的生活,古人早已在茶百戏中给出了答案。

茶百戏如一场永不散场的戏剧,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标识,是古雅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悠然中见天地、见自我的人生态度。

茶有百戏,百戏皆灵。人生百态,亦尽在百戏之间了。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实验学校

指导老师 冷 永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