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松弛感
作者: 王光裕“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随着考试临近,老师和同学都如同上了膛的枪、拉满弓的箭和拧紧了的发条,我不由得想起了木心的这首《从前慢》。原来,人生真的需要松弛感。
松弛感是一种高效的战略调整。松弛绝不是躺平,而是在紧张前提之下的状态调整。就像马拉松运动员,在漫长的赛程中,不会一味地冲刺,而是合理分配体力,该加速时加速,该放缓时放缓。无论是面对繁重的学业、繁忙的工作,还是烦琐的生活,我们都需要努力拼搏。但过刚易折,如果负重过多,用力过猛,就容易陷入疲惫与焦虑,看似积极主动,实则事倍功半。可以说,每一次适时的休整,都是为了更稳健有力地前行。松弛感不是躺平和放弃,而是对生活节奏的积极掌控,是全力以赴后的好整以暇。

松弛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有一次出游沙湖道中,遇雨。其他人仓皇奔走避雨,只有苏轼不慌不忙,边淋雨边吟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在困境中仍能保持从容的心态,正是松弛感的体现。又如伟人毛泽东,在艰难困苦的革命斗争生活中展现出独有的松弛感,这种松弛感是“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自信,是“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气度。
松弛感是一种充满艺术气息的人生大智慧。中国书画乃至音乐作品创作中有一种“留白”的手法,为了让作品的画面、布局、章法更协调,往往会有意留下空白,增加想象空间,反而会增添“此处无物胜有物”“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感。生活亦是如此,我们不能将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毫无喘息之机。记得有一次,一位老师问了伏案奋笔的我这样一个问题:“你多久没有发过呆了?”我一时语塞,想了许久,不曾想起自己上一次发呆是什么时候。“去吧,去操场上撒欢儿,去图书室里阅读,去博物馆里看展,这些都是学习。”是啊,学习是一生的事情,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总而言之,我们要学会主动调节生活的节奏,有张有弛,合理安排休息与学习工作的时间,不妨每天问一问自己:“今天,我松弛了吗?”
山东省临清市实验中学
点 评
习作紧扣“人生需要松弛感”,从战略调整、人生态度、人生智慧三方面阐述,内容丰富且有条理,以生活、历史、文化等多领域实例为证,具有现实意义。论证方法多样,运用了举例论证,如马拉松运动员、苏轼、毛泽东等人物的事例,增强说服力;引用诗词和俗语,增添文化底蕴,使论点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