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表达方法,丰富文章论据

作者: 王淦生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别的地方去。”斑鸠不解地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斑鸠说:“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别的地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这则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原文呈现

尊重个性

蒲雪莲

寓言一般是寄托着一定寓意的小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是为了阐述某种哲理而虚构的。东西方的先圣们大多很擅长这一手,如中国的孟子、庄子,西方的伊索、克雷洛夫。他们都秉持“形象大于思想”的思想,所以跟人聊天时都爱先给你讲个故事,让你慢慢品味。

但是,故事一经诞生,就应该允许每个读者都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要不,何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这个开头绕得有点远,最好是先提及材料中的寓言,再简析寓言的特点。)

比如“猫头鹰与斑鸠”的寓言故事,其作者的编撰动机大概是要借斑鸠之口,劝诫猫头鹰一类的世人,多一点自知之明,努力追求自我完善,从而赢取大众的好感。可是,这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吗?难道我们每个人在面对“难调”的“众口”时,就只剩下“改变自我,适应大众”这一条路可走?(在分析上可以欲扬先抑,先后退一步,从猫头鹰的角度先承认“自我完善”的意义,再亮出观点,强调“尊重个性”。)

马克思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同理,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猫头鹰必须拥有百灵鸟一样甜美的歌喉?难道猫头鹰“鸟生”的意义就在于改变自己,以“声”动人?在尊重生命多样化的时代,是应该要求猫头鹰改变它的叫声,还是让我们的耳朵多一份包容?(在引用马克思的名言前,可以先从自然、社会的角度简单陈述“百花齐放”的意义,这样转入论述会显得更加自然。)

再看人类社会中,就像猫头鹰的乡邻们那样,听惯了“燕语莺声”,而对猫头鹰别具一格的叫声心存不满者大有人在。难道我们不应该对各种各样的“叫声”多一点宽容,让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多一点缤纷的色彩、多一点异样的声音、多一些富有个性的生命?(这里最好多一个例证的论据,使论述更有力。)

当世界上所有的鸟儿只剩下一种叫声——就算它多么悦耳动听,难道不会让人感到单调乏味吗?(最好再稍加引申,添加社会内容。)

所以,猫头鹰的“到别的地方去”未必不是一个好主意,或许会有一片土地上的人们能够接纳甚至欣赏它的叫声,那样也好为大自然留下一种具有个性色彩的声音。(猫头鹰的“到别的地方去”是个好主意,但乡邻们多一点包容心更重要。这一点也要稍提一下以点明主题。)

升格指导

整体上来看,这篇作文属于一篇“求异思维”型作文,立意新颖。有别于多数考生批评猫头鹰“不思己过”,作者选择了“尊重个性”这一主题。但文中存在一些瑕疵:一是开头未能迅速入题,有些绕远;二是语言表达不够委婉,越是“反弹琵琶”类的议论文,越是要讲究表达方式的巧妙,让观点易于被人接受;三是论据不充分,尤其缺少事实论据,导致论证缺乏力度。

升格佳作

是服从“众口”,还是尊重“个性”?

蒲雪莲

从小,父母和老师就常教育我:人要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学会纠正自己的错误,如此才能受大家的欢迎。可是读过“猫头鹰与斑鸠”这个寓言故事后,我常常想:独特的叫声是一种缺点吗?如果世上的鸟儿只有一种叫声,那这个世界会有趣吗?

文学理论中有个重要的说法:“形象大于思想。”文学作品中形象的意蕴,有时会超越作者的主观意图。要不,何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猫头鹰与斑鸠”的寓言故事也是如此,故事一经诞生,就应该允许读者有自己的解读。

生活中,我们如果遭遇了与猫头鹰类似的困境,固然应当首先检讨自己的“声音”,找寻自己的不足,但是我们如果是听众,是否也应当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自己的欣赏趣味是否可以成为评判“声音”优劣的标准?难道人们在面对难调的“众口”的时候,就只剩下“改变自我,适应大众”这一条路可走?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最美的大自然向来都是万紫千红、百鸟和鸣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同理,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让猫头鹰拥有百灵鸟一样甜美的歌喉?难道猫头鹰“鸟生”的意义就在于改变自己,以“声”动人?在尊重生命多样化的今天,是要求猫头鹰改变它的叫声,还是让我们的耳朵多一份包容?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再看人类社会中,像猫头鹰的乡邻们那样,听惯了“燕语莺声”,而对猫头鹰别具一格的叫声心存不满者大有人在。有些人总是陶醉于赞美、颂扬声中,但对批评、指责之类的“逆耳之言”心存排斥,难道我们不应该对各种各样的“叫声”多一点宽容,让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多一点缤纷的色彩、多一点异样的声音、多一些富有个性的生命?

当自然界所有的鸟儿只剩下一种叫声——就算它多么悦耳动听,难道不会让人感到单调乏味吗?当社会上只剩下赞美之声,容不得一点批评或一丝杂音,这还是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吗?回望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和世人噤若寒蝉的秦朝,对比两个时期精神产品的产出,道理不言自明。

所以,猫头鹰的“到别的地方去”未必不是一个好主意,或许会有一片土地上的人们能够接纳甚至欣赏它的叫声。当然,猫头鹰昔日的乡邻们最好也能检讨一下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包容之心,让猫头鹰找到它适合的“声部”,为大自然中的交响曲奉献出丰富多彩的和声。

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

点 评

习作升格后,标题对比鲜明,以问句形式出现,很容易引发读者的思考。表达更加老到,语言更为委婉,起承转合恰到好处;论据更加充分,联系现实更为紧密,使文章更具社会意义;开篇快速入题,结尾重申主题,使文章结构更为合理,过渡更显自然,思维更见缜密。

上一篇: 人生需要松弛感
下一篇: 授与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