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不只是讲故事
作者: 余东芳母题分析
1.整体解读
每一天都有故事发生,小到家庭琐事,大到国家大事。学会讲故事,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学生要“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等。因此,学生要关注社会,留心生活,学会讲述,学会联想和想象,学会探究故事背后的内涵。
2.题材分析
故事,包括真实的故事和想象的故事。教材中有很多故事:借物喻人、情景交融的故事,如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关注普通人、赞美小人物的故事,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发挥联想与想象,再现探险经历的故事,如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采用拟人写法,借小水滴的见闻写游历的故事,如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可见,“故事”这一母题可写的题材非常丰富。几乎写人记事的文章都离不开故事。
同学们可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拓宽视野,丰富储备。既要了解国际上的外交风云、战争冲突、科技突破、体育赛事等,又要关注身边人、身边事;既要了解过去的事,借助联想与想象再现往事,又要关注当下的事,真实记录,生动讲述,传递正能量。
总之,故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可写的素材无处不在。
3.立意分析
讲故事并不纯粹是讲故事,还要学会挖掘故事背后的内涵。正像一滴水能折射出七彩光辉,同学们精心选择的故事一定要蕴含丰富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
小故事里蕴含着亲情、友情、师生情,可以在对平凡小事的从容叙述中,流露出真情。
小故事折射出小人物的光芒,可以讲述普通人所做的不普通的事,表现人性的美好。
小故事反映大主题,写家国情怀、文化传承、环境保护、诚信节俭等宏大的主题,往往容易写得空洞,可以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来展开,易于被人们接受。
真题回放
2 0 2 4 年江苏无锡中考作文题
都市,城镇,乡村,都是我们生活的“城”。这里,每天都上演着“成”功的故事,“呈”现着世间百态,传“承”着文化精神,“澄”澈着人们的心灵…我们每个人都与“城”发生过许多故事。
请从“成”“呈”“承”“澄”中任选一个字,以《城与“ ”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也可以表达感悟。
2 0 2 3 年湖北荆州中考作文题
或许你正吹着楚王吹过的风,走过宋玉走过的路。你不想拿起你的笔,写一写你熟悉的荆山楚水,你深爱的荆风楚韵,还有那些瑰意琦行的荆楚人物?
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个,写一篇 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任务一:讲好荆州故事——上下求索、一诺千金、包容悦纳、敢为人先、路蓝缕、一鸣惊人,这些荆楚文化的美好品格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在我们的生活中。请你以《 的故事》为题,从上述品格中选择一个填入空白处,写写自己或身边的故事。
任务二:畅游荆州名胜一请选择一处 你在荆州范围内游览过的山水风光或人文胜 迹,自拟题目,写一篇游记或说明文。
任务三:畅想荆州未来一凭借想象,可以再造时空,表达美好愿望;化身为凤,可以飞越荆楚,见证过去未来。请发挥联想和想象,以《一只凤鸟的奇幻之旅》为题,写一篇作文。
2 0 2 3年四川广安中考作文题(其一)
“五一”假期,一大批普通的劳动者依然坚守岗位,在忙碌中度过最美劳动节。他们中,有炎炎夏日站在十字路口维护交通秩序的志愿者;有不辞辛苦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耕作的技术人员;有身负50斤装备、奋战防火一线的森林消防员;有及时排查故障、守护千家万户的抢修工人;还有早晚奔波在外,为家家户户送来必需品的快递小哥……点点星火,汇聚成炬;粒粒沙子,凝聚成塔;条条小溪,相聚成海。正是他们给了我们温暖与感动。
请选取身边普通人的动人故事,以“微光”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020 年江西中考作文题
请以《好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作指导
写故事常出现以下问题:
1.虚构内容,文章不接地气。好的文章一定要有真情实感,同学们最好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作文是创作,不是复制。讲别人的故事,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融入自己的情感。素材要与时俱进,有时代气息,有生活气息。
2.故事性不强,缺少具体细节。讲故事,要讲清楚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文似看山不喜平”,要讲清冲突、波澜。有的同学的作文只简单地概述故事,缺少必要的细节刻画,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为写事而写事,如记流水账,缺少内涵。文章要有鲜明的主题,否则,一堆文字是没有灵魂的。在选材上,要围绕主题选择。在行文上,能表现主题的内容要详写。在表达上,可有适当的议论或抒情点题。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更要注意点明主题、升华主题。
写故事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故事要有头有尾,表述准确、完整。故事的来龙去脉要讲清楚,但要避免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在情节设置上可以有悬念、有误解、有冲突,一波三折,结尾出人意料等,增强故事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叙述的顺序上,可以用倒叙、插叙,让精彩之处更突出,让文章内容更丰富。
2.故事中的人物要有血有肉,形象饱满、立体。刻画人物要基于生活的真实,不可神化,也不要丑化。故事中的人物要刻画出鲜明的个性,注意写出人物的变化,尤其注意“圆形人物”(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的塑造。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wcz20250527.pd原版全文
3.故事允许有联想、想象的成分,但要合情合理。写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素材的处理,既要符合生活的真实,也要符合艺术的真实。设定故事情节后,可以通过适当的联想和想象去丰富细节,使情节更曲折,人物更传神。
4.以小见大,写出真情实感。只要留心,生活中可入文的好故事比比皆是。师生之间、朋友之间、亲人之间、邻里之间一定发生过很多故事,首先,确定自己要表达的主题;其次,精心选材,注意表达出真情实感。
5.选择当下的社会热点事件。可以讲述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爱心助学等社会热点,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当下的美好生活,还展望了未来的美好生活;不仅表现出个体的美好,还彰显了群体的美好。
学生范文

那年夏天,我13岁,正值青春叛逆期。每当父母提起要把我送到山西大同的青春农场“改造”时,我总是嗤之以鼻:“去就去,谁怕谁!”可当我真正坐上开往农场的车时,擦着背包带的手心已经沁出了汗。
我的家在河南信阳,青春农场对我而言是远方。车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了整整8个小时。父亲和小叔开车送我,一路上我们都默不作声。夕阳西下时,我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父亲摇下车窗,混合着青草和泥土气息的风扑面而来。远处,连绵的青山在暮色中若隐若现,近处的田野里,萤火虫开始点亮它们的小灯笼。
“到了。”父亲的声音有些沙哑。我抬头望去,这里显然离市区很远,一座古朴的农庄矗立在暮色中,很安静,安静得有些荒凉。我的喉咙突然发紧,却倔强地别过头:“你们回去吧,我能行。”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我就被一阵清脆的哨声惊醒。推开木窗,晨雾中,一群少年已经排着整齐的队伍准备下地干活。我手忙脚乱地套上工作服,跟着他们走向田间。

原来,农场里有一所学校,这里的学生是住校的,常年不回家,每天都生活在农场这个大家庭里。我开始努力跟上他们的生活节奏,早早起床下地干活,拔野草、摘野菜、翻地、浇水…当了一天的“农民”,我浑身像散架了一样疼。
还记得第一次下地除草,我笨拙地挥舞着锄头,不一会儿就腰酸背痛。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浸透了衣襟。正当我准备偷懒时,旁边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递来一个水壶:“喝口水吧,慢慢来,习惯了就好。”她叫小雨,后来成了我在农场最好的朋友。
最让我难忘的是第一次下厨的经历。站在土灶台前,我被浓烟呛得直咳嗽,眼泪鼻涕一起流。铁锅里的菜差点烧猢,我手忙脚乱地翻炒,却把锅铲甩了出去。“小心!”小雨及时接住锅铲,我们相视一笑。那天中午,虽然菜有点咸,但大家都说“真不赖”。那顿午餐,一向挑食的我狼吞虎咽。既因为是自己动手做的,也因为我深感粮食来之不易。
快要离开农场了,我们又迎来一项新挑战——铺水泥地,我和小雨负责搅拌水泥。沉重的沙石让我们的手臂酸痛不已,但当我们看着平整的地面一点点延伸,那种成就感让所有的疲惫烟消云散。有时,我们会在傍晚时分坐在新铺的水泥地上,看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分享各自的故事。
两个月转瞬即逝。离别那天,我站在农场门口,望着这片承载了我太多回忆的土地,思绪万千。父亲来接我时,惊讶地发现我不再是那个浑身是刺的少年。我的皮肤晒黑了,但眼神更加明亮;我的手掌磨出了茧子,但心变得更加柔软。
回程的路上,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我突然明白:青春不是叛逆的代名词,而是在汗水中成长,在劳动中蜕变。那些在青春农场度过的日子,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生根发芽,不断开出坚韧的花。
河南省信阳市第七中学
点 评
习作生动地描写了“我”—一个13岁的少年在青春叛逆期被送往山西大同的青春农场进行“改造”的故事,展现了青春的真谛和劳动的力量。从“我”的叛逆开始,到“我”真正踏上前往农场的路,再到农场生活的点点滴滴,最后以“我”的成长和感悟收尾,情节发展自然流畅,环环相扣。语言质朴自然,能够准确地传达出“我”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wcz2025052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