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牌连翘花煎饼
作者: 刘建峰人的胃是有记忆的。小时候心心念念却难得一尝的美味,长大后愈发叫人牵肠挂肚。对我来说,奶奶做的连翘花煎饼便是这样独具魅力的存在。
阳春三月,老家山西太行山脚下,连翘花热热闹闹地开了。那一朵朵连翘花,黄得亮眼,花瓣儿舒展着,花蕊纤细娇嫩,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淡雅清新的香气,丝丝缕缕地飘散开来。
打记事起,我就盼着能跟奶奶一道去采摘连翘花,这样就能吃到她做的美味煎饼。清晨,阳光还带着几分惺松,我一骨碌爬起来,跟着奶奶踏上山间小路。奶奶背着竹篓,步子慢悠悠却稳稳当当,我在她身边蹦蹦跳跳。到了连翘花丛旁,奶奶眯起眼睛,仔细挑选那些刚绽放、鲜嫩水灵的花朵。她粗糙的手指轻轻捏住花茎,轻轻一掐,一朵完整的花儿就落在手中。我依样画葫芦,可总是笨手笨脚,不是把花瓣弄破,就是连带着多余的枝叶。奶奶见状,只是笑着摸摸我的头,耐心教我分辨哪些花儿最适合做煎饼。
采满一竹篓连翘花,我们便打道回府。到家后,奶奶把连翘花倒进大木盆,接上清水轻轻漂洗。清澈的水一下子被染成淡黄色,花儿在水中打着旋儿,像一群欢快的小黄鸭。奶奶的手在水里轻轻拨动,仔细去除每朵花上残留的杂质,一遍又一遍,直到水不再变浊,连翘花也愈发纯净鲜亮,那股清新的香气愈发浓郁。
接下来准备煎煎饼用的面糊。奶奶舀出适量面粉倒入盆中,再敲上几个自家老母鸡下的蛋。金黄的蛋液混入面粉,原本单调的白色瞬间有了生气。奶奶拿起筷子慢慢搅拌,边搅边加入清水。面糊渐渐变得均匀细腻,再撒入适量盐增加咸香,加少许白糖丰富味道,接着把沥干水分的连翘花倒入面糊,轻轻搅拌,让每一朵花都裹满面糊。
最期待的,当数煎制过程。奶奶往灶膛里添了些柴火,火苗“嘈”一下就躃了起来。她把铁锅架在灶上,倒上油,油热得恰到好处,泛起微微涟漪时,她拿起铁勺,舀起一勺面糊,缓缓倒入锅中,面糊顺着勺子流淌,在锅底自然摊成圆圆的饼状。瞬间,锅里响起“滋滋”声。奶奶拿着铲子,不时轻轻晃动铁锅,确保煎饼受热均匀,不粘锅底。我站在一旁,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煎饼边缘先是微微翘起,颜色由浅变深,连翘花的黄与面糊煎制后的金黄相互交融,愈发诱人。等到底面煎得金黄酥脆,奶奶迅速而轻巧地用铲子翻面,继续煎另一面。没过多久,两面都变得焦香金黄,连翘花煎饼大功告成。
刚出锅的连翘花煎饼,热气腾腾,香气扑鼻,馋得人直咽口水。那是连翘花清新的花香、面粉的麦香、鸡蛋的醇香,以及铁锅带来的独特焦香,几种味道交织在一起,直往鼻子里钻。我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却被烫得直甩手。奶奶笑着嗔怪我心急,然后把煎饼一切四块,放在盘子里,拿起一块,吹了吹递给我。我咬上一口,先是听到“咔察”一声脆响,这是煎饼外皮的酥脆,接着是软糯口感,连翘花在嘴里散发出淡淡的香甜与清新。细细品味,仿佛将整个春天都吃进了嘴里。
瞧着我狼吞虎咽的馋样,奶奶温柔地说,连翘花不仅好看好闻,还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在过去缺医少药的日子里,帮了乡亲们不少忙。
如今,时光匆匆,我离开故乡近三十年,那熟悉的柴火灶、铁锅,已逝去的奶奶,还有漫山遍野的连翘花和奶奶做的连翘花煎饼,都渐渐成了遥远的回忆。

赏析:这篇文章通过一连串的场景和细节描写,带我们走进了一段关于奶奶、连翘花和连翘花煎饼的美好记忆。首先,文章以“人的胃是有记忆的”这一富有哲理的开头,引出了对奶奶做的连翘花煎饼的深深怀念。这种记忆不仅是对食物本身的味觉回忆,更是对童年、对亲人、对故乡情感的深刻寄托。接着,通过生动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采摘连翘花和奶奶制作煎饼的过程。最后,通过品尝煎饼,“我”不仅享受到了美食,更感受到了奶奶的爱和关怀。叙述流畅自然,语言生动优美,情感真挚动人,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wcz20250535.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