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成长的启示
作者: 陈颢元小学时读《西游记》,觉得它的情节类似于一种“闯关游戏”。现在再读《西游记》,竟然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白龙马,蹄朝西,唐僧师徒跨越千山万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降妖除魔,过关斩将,最后到达西天大雷音寺,取回真经,修成正果。其间遭受的磨难,绝非常人所能承受,但是师徒四人就这么跌跌撞撞地闯了过来。
小时候,我认为孙悟空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敢于挑战权威,是大英雄。现在再看,又觉得孙悟空叛逆,和现在的“熊孩子”差不多。整部《西游记》其实就是孙悟空的“性格修炼史”。书里用“心猿”来写孙悟空,说他心思放荡散乱,做事总是毛毛躁躁,如猿、马般难以控制,哦,不对,他本来就是一只猴子,他本就自带猴性。《本草纲目》记载:“马廐畜母猴避马瘟疫。”所以,玉帝让孙悟空当弼马温,确实没有提拔之意。此时的孙悟空在玉帝眼中原来如此不入流。
孙悟空到地府撕毁生死簿,到天上大闹天宫,被压在五指山下整整五百年。被唐僧救出来后,正是“心猿归正,六贼无踪”的时候。悟空没有了束缚在身,他的叛逆很快就显现出来,跟师父唐僧顶嘴,说走就走。观音洞察一切,给了唐僧“紧箍咒”,但是很明显,悟空心中的恶念仍在,“紧箍咒并没有使他的心平静下来,反而想对师父不敬。唐僧又念了一遍“紧箍咒”,他才老实了一些。
“三打白骨精”阶段,孙悟空每次都能用火眼金晴识别妖精的变身,但唐僧的糊涂和猪八戒的挑拨,让他被“紧箍咒”痛“箍”了三四回。唐僧的是非不分、过度慈悲着实让我恨得牙痒痒。后来,面对唐僧的铁石心肠,孙悟空苦苦哀求,临走时还跪谢师父的恩情,让我不禁很佩服悟空对师父的敬畏。猴性在此刻渐渐有了人性的一面。前一次离开时,悟空头也不回,而在“三打白骨精”中,却是如此依恋、不舍。
在后来的取经路上,遇见妖魔,孙悟空学会了用智慧来取胜。比如识别了玉兔的诡计,变成了和玉兔一模一样的公主,成功让玉兔显露真身;又如变成虫子钻进罗刹女的肚子,逼迫罗刹女交出芭蕉扇;再如车迟国斗法,巧取智斗,不同于大闹天宫时的武斗,帮师父报了仇又挽回了颜面,赢得漂亮!他的成长,可以说,有“紧箍咒”对猴性的规束,也有人性的熏染。但是原本就生性不羁的他,最后得到了“斗战胜佛”的封号,成为如来佛祖不折不扣的弟子,这难道不是另一个“紧箍咒”吗?这对他来说,究竟是功德圆满,还是另一场劫难?
不过,放下这一深奥的问题暂且不谈,孙悟空的成长经历,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小时候,我也像花果山里的孙悟空一样,有种“天高任鸟飞”的自由,房越脊,调皮快乐。如今处于叛逆期,又好似大闹天宫后被压在五指山下的悟空,悲愤不服,总想“揭竿而起”,又不得不隐忍。但在父母和老师的引领下,我也像悟空一样渐渐懂得了感恩,学会了用智慧来解决问题。如主动竞选班干部并敢于承担班干部的职责,就好像与妖魔斗争中敢作敢当、浑身散发着高能预警信号的悟空。悟空已功成名就,而我仍在成长,仍是个追求自由的少年。但孙悟空的磨炼过程,启发我“脱胎换骨”。或许,“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确实有道理,但是真的想要拥有自由,我认为靠的不是规矩,而是自律和自控能力。当一个人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规范自己的言行,言行有度,才真的能战无不胜,再也无须头戴“紧箍咒”了。那么,孙悟空的成长究竟是因为外在的约束和磨炼,还是因为自我规范呢?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广东省东莞市外国语学校
指导老师叶丹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wcz20250536.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