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
作者: 王永琪在我的记忆中,每次回奶奶家,总能看见一缕炊烟。袅袅炊烟,盘旋而上,飘过树梢的鹊巢,途经村巷的拐角,最后融入片片朦胧的烟霞。那温暖的烟霞,一头连着远方,一头连着家乡。
每每看到这缕炊烟,再多的烦恼和喧嚣都会归于平静。回奶奶家,仿佛成了一种朝圣,朝拜的是爱,是安宁,是那股特别的乡土味。
炊烟下有宁静的瓦屋,那是一所老房子。父亲说老房子已经有三十多岁了。它是父亲实实在在的家园,亦是我童年记忆中的乐园。盖这所房子的人是我的爷爷,但我不曾与他谋面,只在泛黄的旧照片里看到过他老人家。那照片里也有一缕炊烟,炊烟下,爷爷握着烟袋锅,满面慈祥的笑容,背后是一片玉米地。
炊烟下有粗壮的枣树。枣树是爷爷种下的,几乎和老房子同龄。“七月枣儿八月梨,九月柿子红肚皮。”枣子收获的季节到了,红玛瑙似的挂满了枝头,在绿叶间闪着诱人的光。这时候,父亲就会带着我爬上爬下摘枣子,而奶奶则焦急地在树下等着,不时叮嘱着,生怕我掉下来。“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燥车,牛衣古柳卖黄瓜。”后来学了苏轼的这首《浣溪沙》,在我心目中,枣子香甜的味儿就和记忆深处的那缕炊烟一起进入文学的殿堂,升级了。
炊烟还和饭香紧紧缠绕,炊烟升起意味着奶奶正在做可口的饭菜。小时候,我和伙伴们成群结队地去田野里玩耍,去小河里嬉戏,兴起时,便忘了时间,忘了回家。这个时候总会有人喊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家里做好饭了。”大家立刻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庄,纷纷寻找自己家的房顶。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的炊烟,都渐渐散尽了—家人把饭都做好了。大家收了心,嬉闹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家,那里有可口的饭菜等着。每次我回到,奶奶都已经摆好碗筷。我最馋的是奶奶做的鱼汤和锅贴。鱼是村头河里的新鲜鲫鱼,邻家撑船的杨二伯时不时就给我和奶奶送些来。鱼汤真鲜呀,嘟嘟冒泡时,香气弥漫了整个,金黄的玉米饼则透着焦香。奶奶总会盛上一大碗鱼汤让我给杨二伯送去。
长大之后,我到城里上学了。城市里没有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古朴的乡村,属于浑厚的土地,属于那一间间。炊烟是从里长出来的。我突然想到“人间烟火”这个词,那是家园的象征,是归家的信号
山东省莱阳市柏林庄中心初级中学
指导老师 刘为民
推荐语
习作以“炊烟”“”为线索,串联起对家园的情感记忆,视角独特,结构清晰,传达出“我”对家园的独特理解和深深眷念,亦有对城乡生活状态差异的思考。文章情感真挚,语言细腻,表达贴切。作者在追忆中完成了一次家园返归之旅,引人共鸣。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wcz20250610.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