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花 ” 样生活

作者: 李柯颐

我的“花 ” 样生活0

5月的雨总是来得猝不及防。我抱着书包冲进街角咖啡店时,紫蓝色的花瓣正扑簌簌落在玻璃窗上。老板娘笑着递来纸巾:“蓝花楹开得最盛时,昆明人就该换薄衫了。”这句一代代传下来的老话,让我想起生物课上学的“指示植物”一原来那些深藏在教材里的知识,早就在祖辈的皱纹里生根发芽。

12岁那年,我在翠湖西岸捡到一枚蓝花楹蒴果。地理老 师教我们用经纬 度定位,我却蹲在落满花瓣的草坪上,用放大镜观察这个月牙状的果实,它让我想起郑和宝船的枪杆。600多年前从滇池之滨走出的航海家驶向海洋的船队,是否也载着云南花木的种子?后来我在图书馆查到,蓝花楹来自南美洲,19世纪末才在昆明扎根。这抹来自异乡的紫蓝,竟比我们家族在昆明的历史还要长久。

我的“花 ” 样生活1

去年春天,我参加了校外的“城市花匠”项目。每周六跟着园林处的师傅修剪花枝时,总听他用昆明话念叨:“修枝要留三芽眼,就像做人要留余地。”听多了,竟也记到心里了。最有趣的是,物理课上学的杠杆原理,在花剪开合间变得具体可感;历史老师说的“口述史抢救”,也在我们给古树名木挂上二维码树牌时,忽然化作手机扫出的树木信息和养护记录,在它们身上得到了实践。

最难忘是去年冬至那天在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凌晨4点,我和爸爸穿梭在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中心,电子大屏上的数据如星河闪烁,“云南花卉出口额占全国第一”的表述,在这里具化为捆扎玫瑰的胶带声响。看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鲜切花订单编码,我忽然懂得语文老师说的“驿路梨花处处开”,原来这里隐藏着现代版的“鲜花丝路”。

上个月去郊外写生,在宜良县花卉培育基地遇见种花的老阿婆。她教我用山泉水调和植物颜料,说这是老一辈画工绘画技艺精湛的秘诀之一。化学课学的酸碱中和原理,在蘸满青花瓷蓝颜料的笔尖得到了验证。阿婆指着漫山遍野的绣球花说:“从前我们只种粮食,现在土地开出‘经济花’,这是精准扶贫给的颜料盒啊。”

傍晚回家路过金马坊,卖缅桂花的白族奶奶硬要塞给我两串花苞。“要考试了吧?戴这个提神。”她布满裂痕的手,让我想起生物书上的植物导管一那些把养分从红土地输向花朵的脉络,不正是千万双这样的手,托起了春城的“花”样年华?

此刻窗外的蓝花楹开始第二轮盛放,年复一年下着紫色的“雪”。看着飘进咖啡杯的花瓣,回忆起曾经的“花”样生活,我想我们要感谢祖辈,是他们用茶马古道驮来了花种,当花种遇上新时代的雨露,便在新世纪的枝头绽放。

云南大学附属中学

指导老师任子芬

推荐语

作者通过个人经历表达了对自然和家乡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新时代的赞美。文章每个段落都结合了具体的场景和学科知识,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思考。结构清晰,开头通过“我”雨天冲进咖啡店引出蓝花楹,结尾再次点题,首尾呼应。中间按时间顺序展开,从12岁的回忆到近期的经历,每个故事都独立但紧扣主题,展现了作者在不同阶段对“‘花’样生活”的理解。多处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比喻,如“年复一年下着紫色的‘雪"”,增强了文章的画面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wcz20250611.pd原版全文
上一篇: 老屋
下一篇: 最是花香乡情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