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家国情怀 勇担时代重任

作者: 欧阳睿

主题阐释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爱国便成了世间最深沉、最恒久、最动人的情感,成了一个人的立德之本、立功之源。家国情怀,是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所体现出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的理想追求,是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其精髓是责任与担当,是个人理想和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的奋斗与拼搏。千百年来,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使得家国情怀镌刻进国人的心灵深处。

赢在素材

1.经典素材

弦高犒师:小举动,大情怀

公元前628年,一代雄主晋文公病逝。秦穆公自认天下再无人能与他争雄,决定攻下郑国,挥师中原,成就霸权。

秦穆公任命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为主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为副将,领兵车300辆偷袭郑国。一位叫弦高的郑国商人赶着牛群到洛邑去贩卖,刚好遇上远程奔袭的秦军。他暗中观察后判定秦军是来偷袭郑国的,但此刻通报郑国显然来不及了,于是他一面派人连夜赶回郑国向郑穆公报告,一面把牛群赶到秦兵营地,谎称自己是郑国使臣,要求见秦国主将。孟明视亲自接见了弦高,弦高说他是奉郑国国君之命来慰劳秦军的,特献上4张熟牛皮和12头肥牛。孟明视一看郑国使臣跑来犒劳秦军,说明郑国已获悉秦军行动机密,偷袭是行不通了。孟明视当即改变主意,取消袭击郑国的计划,率军返回秦国。

※多维解读

角度一:境遇有不同,能力有大小,但爱国无贵贱

救国护国,历史上似乎从来都是豪杰的事,因为他们多有远大抱负,有卓越能力,有超群智慧。普通人,能经营好自己的家庭,不给国家和社会添堵添乱,或许就是对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实际上,爱国是一种情感,是一种责任,并非某类人的专属。弦高,一个普通商人,可当他预判自己的国家遇到的危机后,立即想如何化解这场危机。他一面派人报信,一面送东西犒劳秦军,巧妙周旋,帮助郑国免遭劫难。他的行为不正说明只要有一颗爱国之心,普通人也能有所作为的道理吗?

角度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国家是由无数个小家庭组成的,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分子,爱国自然便成了人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每个人都与国家风雨同舟,同心同德,国家必定兴盛富强;反之,朝秦暮楚,离心离德,国家就会分崩离析。没有了国家,何来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正所谓:“覆巢之下,复有完卵呼?”弦高自是明白此理,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内涵。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中,我们都应树立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奉献光和热。

角度三:位卑未敢忘忧国

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有保家卫国的意识,即使岗位平凡、地位低微,也绝不可忘掉家国责任。商人弦高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我虽位卑,但我不乏大济同胞的慈悲之心;我虽位卑,但我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之心。

※ 速用示例

涵养家国情怀 勇担时代重任0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古至今,爱国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是入狱被折磨得“面额焦烂不可辨”却怒斥庸奴的史可法,还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弦高;无论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大汉名将霍去病,还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范仲淹;无论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还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他们都视爱国为第一精神支柱,都以自己的行动书写爱国的丹书,留下广为传颂的佳话。(欧阳静蕾)

2.时新素材

鲍卫忠:以民为本,大爱至简

2023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原局长鲍卫忠“时代楷模”称号。

鲍卫忠扎根基层24年,踏遍佤山大地,办案行程达上万公里。他始终奋斗在执法办案、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为人民燃尽光热,用一生践行着守护司法公平正义的铮铮誓言,也用一生的善良温暖着人间。在一次案件执行中,案件申请人急等用钱,可被执行人也的确家徒四壁。面对这样的情况,鲍卫忠法官没有简单地选择案件“终本”,而是自掏腰包,将自己原本用来改善住房条件的8000多元拿了出来,帮助被执行人渡过眼前的难关,彰显了司法的温度,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司法的温情。鲍卫忠就是这样一位集忠诚与担当、大爱与无私于一身的基层法官。他虽然过世了,但其实干担当的奋斗精神,必将激励人们在新时代征程上展现出时代精神、时代正气、时代风采,凝聚成昂扬奋进的磅礴力量。

※多维解读

角度一:把平凡做到极致就是非凡

24年来,鲍卫忠始终坚守在司法一线,奋斗在执法办案、服务群众最前沿,他把对党的忠诚之情、对人民的爱护之情和对法律的敬畏之情,融入日常工作,并为之献出了青春和生命,书写了不平凡的一生。

角度二:心怀民众,力量不竭

鲍卫忠心里永远装着民众,对民众始终饱含真情,不虚、不私、不妄,即使在生命最后一刻,仍挂念着当事人的司法救助金申请。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鲍卫忠融入血脉的信念。再小的案件在他眼里都是大事,他总能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说服人、打动人。他从不把结案当作唯一目的,而是把解决当事人的愁事和难事作为目标,并不惜为此奔波劳累。心中有民,鲍卫忠有了源源不绝的干事劲头,也有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强大动力。

角度三:心有所信,方能远行

24年日复一日在沧源佤族自治县的道路上往返,鲍卫忠走过了多少崎岖山路、蹚过了多少湍急河流,磨烂了多少双鞋子,恐怕无法统计,但把群众诉求放在心上、将百姓冷暖挂在心间的赤心却日月可鉴。鲍卫忠就是秉承“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当事人的愁事和难事才是根本”的人生信条,坚定践行初心使命,用真情和实绩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称赞,树立起了一座精神丰碑,激励每一位新时代青年接过“接力棒”,争做“燃灯者”,在奋斗中勇往直前、代代延续。

※速用示例

择一事终一生,书写奋斗青春。从“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黄大发;从数十年如一日扎根敦煌的樊锦诗,到52年坚守罗布泊隐姓埋名的林俊德;从秉持“做事情要做到极致,做工人要做到最好”的信念不断攀登技术高峰的焊接工匠艾爱国,到信守“我们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民心”,将每一个案件都办好的法官鲍卫忠……他们用行动向我们昭示了对工作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思考。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以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以“一辈子”的量变实现办成“一件事”的质变,就应该会在新的赶考路上书写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奋斗答卷。(谢伟翔)

3.课本素材

牧羊人:种出幸福的绿洲

牧羊人艾力泽·布菲,原本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但在独子爱妻相继去世后,他来到一个荒漠之地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过着日子。看到这地方缺少树,他决定动手种树。

三年来,他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约有一万棵树苗会在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他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几十年后,昔日的荒地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这里,建起了干净的农舍,源源不断的泉水绕着村庄缓缓流淌,孩子们的笑声飘荡在空中,人们生活幸福、舒适。

※多维解读

角度一:爱是人生之源

一个人的心中倘若没有爱的泉水,那也就不会有人生的绿荫。有了爱,纵然是面对满天阴云、遍地荆棘,也都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无限的热爱。物质的贫乏会导致人生的艰难,而爱的匮乏则会使人生空虚和灵魂孤独。牧羊人虽然痛失至亲,但沉重的打击并未侵蚀他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他用一粒粒种子、一棵棵树苗表达出对人类的仁爱之情。反观现实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一些人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其心灵世界犹如干涸的沙漠。这类人,该学学牧羊人,去播种爱的种子,让自己快乐,也让他人幸福。

角度二: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昔日风沙漫天、水源枯竭的荒漠变成了鸟语花香、潺潺流水的宜居之所,这一切都得归功于牧羊人几十年的坚持,是他创造了伟大事业,使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决定种树的那刻起,他几十年从来没有停止过,昔日的荒地如今才会生机勃勃。有了希望,才能执着;有了执着,才能成功。

角度三:专注细节,做好当下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艾力泽·布菲并没有执着于每一棵树苗都能够长成参天大树,而是默默地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位。他无法保证每一颗橡子都能长成树,但是他能够保证橡子在种植前是湿润的,是饱满的,是深埋于坑中的。他不问收获,只管耕耘,没有功利之心,专注当下,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

※ 速用示例

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绿树满山时悄然离世,人们享受到了他的奉献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和担当大义的仁爱之心相对于众生喧哗、唯利是图的现代社会,显得那么稀有和珍贵。(刘好好)

链接中考

2023年山东济南中考作文题目

冰雪消融时,那缕阳光令人愉悦;感受爱意时,那抹微笑令人温暖;超越过往时,那份自信令人坚定;国泰民安时,那种幸福令人自豪……今日,总有一种晴朗,让人心生欢喜。

请以“今朝晴朗可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④不少于600字(如写诗歌不要少于20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