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
作者: 邱俊霖汪曾祺先生曾在《端午的鸭蛋》里介绍了高邮的咸鸭蛋。
汪曾祺先生提到,在高邮,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其中鸭蛋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高邮咸蛋的蛋黄是通红的,其中红心咸蛋更是久负盛名。汪曾祺还提到了清代的大才子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记载过的一道“腌蛋”,这便是以高邮鸭蛋为原料制作的,而且袁枚还强调:“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汪老补充:“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
确实,高邮鸭蛋成名已久。明朝小说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里收录了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玉堂春落难逢夫》。小说里就有一个卖瓜子的小伙子金哥,他叫卖的时候就曾叫道:“本京瓜子,一分一桶。高邮鸭蛋,半分一个。”
鸭子平时以水生动物和植物为主要食物来源,所以鸭蛋略带腥味,人们常常将其加工成咸鸭蛋和皮蛋。通常说来,咸鸭蛋以南方盛产,元代农学家鲁明善在《农桑衣食撮要》中解释过:“水乡居者宜养之,雌鸭无雄,若足其豆麦,肥饱则生卵,可以供厨,甚济食用,又可以腌藏。”因为南方是水乡,适合养鸭,鸭蛋产量一多,腌藏起来好保存。
高邮鸭蛋是南方鸭蛋中的典型代表,当然,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好吃的咸鸭蛋。比如明朝的《吴兴备志》就提到,唐朝时湖州岁贡“单黄杬子一千三百五十颗,重黄杬子一千三百颗”,此处的“杬子”,就是咸鸭蛋。古人把咸鸭蛋叫作“杬子”,因为古人腌制咸鸭蛋需要用到“杬木”。从史料记载可知,唐朝时,浙江湖州的咸鸭蛋可是贡品,不仅有单黄蛋,还有双黄蛋。祖籍浙江的金庸先生对故乡的咸蛋应是记忆深刻,在《神雕英雄传》的第一回里,郭啸天带着说书的张十五来到临安东郊牛家村的小酒店里饮酒,桌上便摆着三个切开的咸蛋。
人们爱吃的皮蛋也是由鸭蛋制作而成的。相传皮蛋出现在明代,最早记载皮蛋起源的是明朝嘉靖年间的《益阳县志》:“皮蛋业,此为邑人独擅长者,湖鸭所产之蛋既多,制成皮蛋销路甚广,东门外贺家桥以此为业者数十家。”说的是当时益阳皮蛋产业兴旺,而且出现了专业的皮蛋作坊。
高邮的咸鸭蛋出名,出产的皮蛋也质量上乘。清代康熙年间的《高邮州志》提到:“皮蛋入药料腌者,色如蜜蜡,纹如松叶,尤佳。”和现在的皮蛋基本上一个样儿。袁枚喜欢吃咸鸭蛋,也爱吃皮蛋,他在《随园诗话》中还记录了一位松江人的《皮蛋》诗:“个中偏蕴云霞彩,味外还余松竹烟。”将皮蛋的外形和味道都精准地描述了出来。
明末崇祯年间,光禄寺里有个叫戴羲的典簿,光禄寺是掌理宫廷膳食的官署,典簿就是文书。作为管理宫廷膳食的文书,他编过一本《养余月令》,里面便辑录了皮蛋的制作方法,想来当时的皇帝也是爱吃皮蛋的。
关于鸭蛋,明朝的冯梦龙还在《古今笑史》里记载了个段子,玩的还是“谐音梗”。话说浙江有个花提举,他和鄞县(今浙江省鄞州区)的学官是好朋友,后来花提举到鄞县担任佥事提举,见了学官朋友,便开玩笑出了个对子:“鸡卵与鸭卵同窠,鸡卵先生,鸭卵先生?”当时的人将学官称为“先生”,所以学官一听就知道这位提举是在笑话自己啊,便应声怼道:“马儿与驴儿并走,马儿蹄举(提举),驴儿蹄举(提举)?”
看来,用鸭蛋去形容一个人,这从古到今都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但作为一种食物,鸭蛋自古以来便备受人们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