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须求美

作者: 曹津源

名作片段

天放晴了。屋脊蒸腾着缕缕水汽,如同淡淡的炊烟。父亲仰面看了看天,站在高处望了望屋上的瓦,决定搭梯上屋,检瓦补漏……他揭开一路路瓦,露出一根根檩条,一步步朝屋脊上攀登,如同登山一样,一步一个脚印。攀到屋脊,父亲站立起来,四处张望,查看屋上的瓦。凭他的经验,很快发现了瓦的毛病。或是瓦与瓦之间脱节,或是瓦沟被树叶阻塞,或是瓦破裂。

瓦如同一垄垄田,父亲蹲在其间,好像栽苗插禾;瓦如同一层层浪,父亲爬在其间,好像在劈波斩浪;瓦如一块块云,父亲手舞足蹈,好像一只苍鹰在云中飞翔。一块块破瓦被父亲扔下,如同放飞一只只黑鸟;一块块新瓦被父亲铺上,如同树上添了一片片新叶;一片片黄的、绿的、褐色的树叶被父亲撒下,如同撒发一朵朵花;一团团灰尘被父亲扫下,如同投下一枚枚烟雾弹。瓦屋是座山,父亲检瓦完工站在屋脊上,像获胜自豪的登山运动员。

又是一个雷雨天,雷声隆隆作响,雨点大如滂沱。屋上淌着一条条小河,屋檐挂着一幕幕雨帘。屋内无一滴漏雨,我不再烦恼心躁,坐卧不安。我明白了父亲检瓦补漏的意义。父亲辛辛苦苦,是为我遮风挡雨。鳞如鱼的瓦,叶如树的瓦,云如天的瓦,父亲如我的瓦。

(节选自江旺明《父亲恰如我的瓦》,《人民日报》海外版)

技法借鉴

曾读过“父爱如山”,那是形容父爱重不可量,一生都难以回报。“父爱如瓦”,这有什么寓意呢?一番细读,不禁连连颔首,其成功秘诀在于叙事求美。方法有三:

首先,贴近人与事展开个性化想象。上屋检瓦补漏,本是一件难事、险事,但作者放飞想象,写得浪漫而富有诗意,屋顶简直成了超级才艺表演的舞台。你看,“父亲”的劳作恰似“栽苗插禾”“劈波斩浪”“云中飞翔”……作者为了设置喻境,思维之翼搏击于水田、大海直至高空,入地上天,想象何其广袤贴切。

其次,运用新奇生动的博喻。清理去除屋顶之“病灶”污物,本是令人远离三尺之事,但作者却写得诗意盎然——“父亲”哪是在艰苦劳作,他是在云端仙境这特殊的舞台上演出放鸟归山、铺展新绿的一幕幕话剧,“投下一枚枚烟雾弹”之喻,使“父亲”俨然成了营造舞台效果的烟幕师!而“获胜自豪的登山运动员”之喻,又仿佛让他回归人间,成为立于屋顶劳苦功高的英雄。

再次,营造令读者共情深思的“豹尾”——“鳞如鱼的瓦,叶如树的瓦,云如天的瓦,父亲如我的瓦”。此处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瓦”只属于“情”的范畴,它们所起的作用只是挡风遮雨般的爱怜呵护吗?“我”只是一个“爱”的接受者吗?不!它们还有美的展示、折射和渗透,“父亲”劳作的娴熟美、活力美、诗意美不都会影响着“我”,以至成为“我”终身受用的“瓦”吗?“我”是“爱”和“美”的双重接受者。如此“豹尾”,使文章立意顿时升华,闪耀个性光芒!

由此可以看出:叙事短文,真是美的基础,美是真的提升。失去真的美是“伪美”,不能给人美的享受;缺失美的真,容易止于真相实录,同样少有美的启迪。

仿写作文

爱之渡

崔淑仪

厚重的木门“吱呀”一声被打开,我从梦中惊醒……

我轻声走到床边,拨开窗帘。那是曾祖父的身影,他手提渔网,拿着竹篙,缓缓地向河边走去。

伴着哗哗的水声,曾祖父撑着船渐渐远去,移动着模糊的背影,却梦幻如仙……

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到平静的河面上时,又听到哗哗的水声——那一定是曾祖父回来了。我急急地跑向河边,向远处的曾祖父拼命挥手。“哎——乖小猫……”曾祖父高声喊着我的小名,湖面顿时洒满了爽朗的笑声,跳动着金波。船渐渐靠岸,曾祖父将木桶递给我说:“收获不小,有你这个小馋猫吃的呢!”那活蹦乱跳的鱼让我高兴,但望着曾祖父布满皱纹的瘦削脸庞和疲惫的神情,我又觉得手中的木桶一下子沉重了许多。

从记事起,曾祖父就有一条小木船,那是他老人家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知道晚辈们喜欢吃鱼,他就撑着船去捕捞;知道晚辈们想尝菱角,他就撑着船在家门口的小河里撒种……闲时我会仰着头问:“顶风冒雨,穿雾踩泥……您多苦啊!”此时曾祖父会一边抽着水烟一边打趣道:“习惯了呢,高兴着呢,再说,不苦哪有鱼喂小馋猫呀!”水烟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那是美妙的旋律,洋溢着曾祖父的开心和满足。我的心头不由得一颤:当他将木船从远处摇回来时,小小船舱里跳动的,岂止是那些活鱼啊!

渐渐地,曾祖父的皱纹一天比一天深,背也渐渐地弯了下来,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依旧坚持出去捕鱼,依旧在炎热的夏天坐在船边吃力地弯下腰到水中采摘新鲜的菱角,为的只是看到晚辈们享受这一切时露出的开心笑容。家里人担心曾祖父的安全,都劝他别再撑船出去了,可他却笑笑说:“人老了,再不活动活动就真没用了,再说,现在时兴吃绿色食品,这些可都是纯绿色,我要和你们一起长命百岁呢!我越忙越起劲儿啊!”听到这话,我的鼻子禁不住酸了起来,装着弯腰系鞋带,不想让曾祖父看到我闪动的泪光。

曾祖父深深地明白,自己在一天一天地衰老,要为晚辈们多做些什么,多分担些什么,只要活一天,就要让晚辈们活在他心爱的小木船里。他将晚辈们一个又一个渡向幸福的彼岸,同时,也在将自己渡向人生的彼岸,他一次又一次地将烦心和不快渡走,渡回来的却是一船又一船的幸福和欢乐……

现在,曾祖父已经很少撑船出去了,那条小木船静静地躺在河边。但是很多情景总会飘飘悠悠进入我的梦中:曾祖父奋力拖曳渔网,恰似移动的浮雕;炎夏清晨,曾祖父猫着腰蹑手蹑脚开门,仿佛灵活顽皮的孩童;那迷离混沌水面上载着鲜鱼忽动忽停的小小黑点,简直能够胜过海市蜃楼般的仙境……

江苏省如东中学

点评

文章行文之美有分有总。先看分写:“移动着模糊的背影,却梦幻如仙”,这是水乡劳作之美;“……手中的木桶一下子沉重了许多”属于一语双关之美;细节描写“水烟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那是美妙的旋律……”和“小小船舱里跳动的,岂止是那些活鱼”的发问,洋溢的是情意之美。再看总写:“一次又一次地”“渡走”“渡回”之议,点出全文叙写“一生深爱”之内核,将叙事上升至精神美的高度;结尾所展示的三幅画面,将形象美注入上一段的议论,充满诗意真情的形象描写与隽永切题的主旨议论相得益彰,给读者美的享受与情的熏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