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书到写作

作者: 王淦生

苏东坡传

林语堂

作者介绍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 《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著有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杂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

作品简介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于1947年首次出版。它从人物的出生写到离世,从家庭生活写到社会活动,展现了苏东坡的生活历程。时间横跨北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到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作者把苏东坡生平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又选取富有特色的活动、事迹来描写,对苏东坡的才能及政治生活、文学生活作了生动描述和深刻评价。

片段摘录

苏东坡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遂表现在他的写作上。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适用主题

坎坷与挫折能催人成熟;成熟是一种理性与雍容;成熟不是尖锐而是深邃。

运用示例

一个人的成熟是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其中坎坷的经历更容易促使人走向成熟。就像苏轼,命运的坎坷让他变得温暖、宽和、豁达。其实,这并不是对社会的妥协,而是一种让自己不易受伤而且更能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的改变。不是尖锐就一定能刺穿一切,光辉温暖、亲切宽和可能更容易与外界贴近,更容易接近社会本质。

片段摘录

事实上,在奢侈豪华的生活和简单朴质的生活之间,论幸福,并没有多大不同。 高职显位的荣耀,只有在没有那种能力资格的人眼里,才值得羡慕。一般的道理是,在人不需要一个职位时,人家才找他去担任;人要求取某职位时,那个职位往往不需要他。一旦官瘾过足之后,快乐不见得比做个成功的铁匠的快乐大。

适用主题

精神丰盈才能获得快乐;拥有金钱地位并不等于幸福;幸福观往往会因人而异。

运用示例

不要用金钱的多寡和职位的高低去衡量一个人内心快乐的多少。就像林语堂《苏东坡传》中所说的那样:“在奢侈豪华的生活和简单朴质的生活之间,论幸福,并没有多大不同。”因为幸福并不一定就与金钱和地位成正比,富人有富人的烦恼,穷人有穷人的快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的快乐是整日汲汲于功名富贵的人难以理解的。

片段摘录

真诚的友谊永远不会特别表白的,真正的好友彼此不必通信,因为既是对彼此的友谊深信不疑,谁也不需要写什么。一年分别后,再度相遇,友情如故。

适用主题

真正的友谊是心心相印;友谊源自彼此间的信任;岁月会使友情更为淳厚。

运用示例

真正的友谊是一种心心相印,纵然相隔万里、经年累月依然铭刻于心。古今中外有多少因拥有真挚友情而被传诵的人—— 钟子期与俞伯牙、管仲与鲍叔牙、元稹与白居易、马克思与恩格斯……他们的友谊,或源于彼此相知,或源于惺惺相惜,或源于对事业的追求……他们正如《苏东坡传》中所言“对彼此的友谊深信不疑”,而且因这份友谊而成就彼此。

苏东坡突围

余秋雨

作者介绍

余秋雨,1946年出生于浙江余姚,中国当代作家、学者。出版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千禧之旅》等。2002年,因散文集《行者无疆》获台湾白金作家奖。

作品简介

《苏东坡突围》一文是余秋雨散文的代表作,讲述的是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官之后,他的敌人们一哄而上,对他进行无耻的诽谤攻击,东坡先生像一个被敌人围困在狭小空间的战士,忍受着精神与肉体的巨大痛苦进行精神突围的故事。凄苦而寂寞的生活使苏轼“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忍受“难言的孤独”,但困境又磨炼了他,使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与山水对话,与古人交谈,向文学领域进军,成就了文学史上一代“大文豪”的美名,完成他的精神上的突围与跃升,同时也成就了余秋雨的这篇《苏东坡突围》。

片段摘录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适用主题

成熟;成长。

运用示例

成熟是一种很难用一两个词语作贴切描绘的人生状态。就像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形容的那样,成熟是一种从容与大气,是一种豁达与圆通,是一种淡漠与宽厚。成熟褪尽了幼稚者的冒失与冲动,又不是颓废者的圆滑与冷漠;是一种易于与他人和谐相处、与社会无缝对接的人生状态。成熟需要人生阅历的感悟与积累,需要风霜雨雪的洗礼与催化。

片段摘录

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适用主题

人生磨难能够催人成熟;艰苦环境能够促人成熟;人生孤独能够让人成熟。

运用示例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挫折坎坷,会激发人们的斗志。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写道:“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接二连三的贬谪与流放,成就了伟大文学家苏轼;若一直在京城高就,我们如何读到他的《赤壁怀古》《赤壁赋》?

片段摘录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适用主题

研究历史是为以史为鉴;读懂人生当还生命以过程;以史为鉴方能明智。

运用示例

人们在学习历史、研究古人时,常常将历史格式化、将人物标签化,这样固然可以让我们的学习、研究简单易行,但我们最终收获的却往往不是历史的真相和人物的真面目。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如果我们一直沉迷于“打扮”过的历史和脸谱化的人物,最终只能是糊弄甚至愚弄自己。

(以上所摘片段稍有改动)

上一篇: 书香消暑
下一篇: 祸与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