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应有“先忧后乐”思想
作者: 任思禹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充满了济世情怀,令天下人为之动容。
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始终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种“先忧后乐”思想本应人人赞之、学之,但有不少人认为,范仲淹这番话说的是为官之道,与老百姓关联不大,普通人无须“先忧后乐”。
这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不然。
一方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的是一种情怀,一种做人、做事的境界,它的本质是一种朴素的爱国爱民思想,与个人身份并没有直接关联。无论是谁,身居高位也好,处于社会底层也好,都应努力追求这种精神和情怀。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要你是国家的一分子、社会的一成员,你就应该努力去成为有“先忧后乐”胸襟的人,而不是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
另一方面,人的社会身份总是在不断变换。今天,你是一名普通劳动者,明天就有可能成为执政一方的官员。不论是古代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还是今天的公务员招录,都是最好的证明。分析古今那些廉洁从政、造福一方的官员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从小就受到了“先忧后乐”思想的熏陶,正因为心中埋下了“先忧后乐”的种子,所以走上仕途后,才能心忧苍生,鞠躬尽瘁。从范仲淹到海瑞,从周恩来到朱德,从焦裕禄到孔繁森……莫不如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每个人特别是青少年都有“先忧后乐”思想,争做“先忧后乐”之人,就显得太有必要了。
更为重要的是,无论什么时候,只有“先忧后乐”者变多了,社会才会越来越和谐,国家才会越来越强盛,民族才会越来越伟大。试想,如果没有钱学森、周光召、于敏等科学家的“先忧后乐”, 我们的“两弹一星”又怎么能获得成功?如果没有黄文秀等扶贫干部们的“先忧后乐”,我们的国家又怎么可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
所以我要说,每个人都应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刻在心里,争做“先忧后乐”之人。
江苏省东台市台南中学
点评
文章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开篇,引出“普通人无须‘先忧后乐’”的观点,然后笔锋一转,表示反对;接着,分三个层面展开论述;最后总结,亮出观点,结束全文。论证过程中,或引用,或举例,正反对比,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令人口服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