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声,麦子为他歌唱
作者: 莫问天心一个徘徊在招生广告前的身影
1931年,山东省临淄市的一个农家院子里,李振声出生。当时的中国,饥饿蔓延大地。李振声家的生活十分困难,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他们兄妹艰难度日。母亲终年操劳,仍让他继续上学,后来家境愈艰,哥哥自己辍学,挣钱供他上学。
这样的经历,让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要有本事,让中国人都吃饱饭。”所以每一分学习的时间,他都无比珍惜,比任何人都要刻苦。
可是,李振声还是读不下去了,家里太穷了,母亲太难了。他对母亲说:“我不上学了,回来帮家里干活儿吧。”正在埋头忙碌的母亲抬起头,向来温和的脸突然严厉起来,说:“不行,你必须上学,家里的事儿不用你管,安心念书吧!”
李振声知道,母亲决定了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他转身偷偷抹一把眼泪,又回到了校园。
17岁时,李振声觉得自己是大人了,要帮母亲撑起这个家。他一个人跑去济南,决定找一份工作谋生。济南城太大了,工作在哪里?李振声茫然地在街头走着,心情越来越沉重。
经过山东农学院时,他突然看到门口贴的招生广告,上面写着“上大学,食宿免费”。哎呀,上大学还管饭!这是多么两全其美的事情!李振声开心得眼泪都要流下来了。虽然这次来济南是为了找工作挣钱,可他毕竟还是深爱着学习,如果能继续在校园深造,他又怎愿离开?于是,他走进了山东农学院的报考处。
李振声以优异的成绩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那一天,他家的院子里难得地传出了笑声。能继续学业,是母亲的心愿,更是他未了的追求。
而李振声的理想,离他更近了。去大学报到的第一天,他就对自己说:“我毕业后要种出更多更好的粮食,让老百姓有吃不完的粮食!”
一个整天在麦田里忙碌的身影
2012年,李振声在接受山东省农学院首届“杰出校友奖”的答谢辞中,说起上学时的情景。虽然吃的是窝头,但是能吃饱了,他有力气投入紧张的学习中。同学们互帮互学,齐头并进,学习氛围非常好。老师讲课也认真。他印象深刻的余松烈老师对测验打分非常严格,他有一次得了高分,那高兴劲儿让他记了几十年。而这,也更激励着他,化成他汲取知识的力量。
大学里还有两个场景,打开了李振声后来从事小麦远缘杂交研究的希望之窗。
一次是沈寿铨老师的课后实习。李振声在农场看到鹅冠草,突发奇想,把它与沈老师讲的小麦进化史联系了起来。于是,李振声采集了鹅冠草的花粉涂在小麦雌蕊上。虽然做了不少次试验,都失败了,但毕竟是一种发现和探索。
还有一次,是郑光华老师教的嫁接。李振声在课后把番茄与土豆的嫁接苗带回宿舍,并且把小苗栽在门前的地上。他每天都认真照料那些小苗,希望像童话中那样,能看到秧苗上面挂满红红的番茄,下面长出胖胖的土豆。可是也没有如愿。
但是,当时种下的希望之光,会在以后突然闪亮。
1956年,25岁的李振声来到了一个叫杨陵的地方。而此时西北大地上的小麦,正深受条锈病之害。
看着生病的麦子,李振声的心揪得紧紧的,他怕极了灾荒,儿时的挨饿情景在他心里的印象太深刻了。他绝不能看着农民辛苦种下的庄稼减产绝收。这个农家的孩子,深爱着土地,也深爱着庄稼。他,要为小麦开方治病!
他开始泡在麦田里,观察、收集、整理、论断……可一个个想法都被他否认了。到底该怎么办呢?事情陷入了困局。
就在他几乎焦头烂额的时候,麦田边旺盛的牧草映入了他的眼帘。这些牧草怎么没有染病呢?
他想起了老师讲过的小麦进化史,大学时把鹅冠草与小麦杂交的往事又涌上心头,他脑中灵光一闪,对,就这么办!他选取了12种牧草,但是这其中有没有能与小麦杂交成功的,他其实也不敢肯定。可有了想法,就要去实践啊。
在讨论中,李振声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一个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条锈病危害的办法——如果与牧草杂交,那么,小麦不就可以吸收到牧草的抗病基因了吗?
可这个思路过于大胆,有人说他异想天开,有人劝他别瞎耽搁工夫。李振声身上,有着山东人“一根筋”的倔强,他不争辩,当然也不放弃。
只是夜深人静,在实验室里,有个年轻的小伙子忙碌着用人造光源催熟偃麦草。偃麦草好像感受到了他的辛劳,很乖很乖地提前了花期。
可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直到20年后,“小偃6号”才育种成功。
这些年,他一直重复着、修正着这个试验。20年的时间,无数次的失败,也没有击垮李振声的信念。试验中的每个新发现,都鼓舞着他在远缘杂交这个方向继续探索下去。
他也终于实现了自己上大学时许下的宏愿——种出更多更好的粮食,而“要吃面,种小偃”这句朴素的顺口溜,是老百姓对他的信任与赞誉。
抗病能力强的“小偃6号”,不但产量高,而且蒸出的馒头又香甜又有嚼劲儿。老百姓认可,国家也大力推广。从1979年育种成功到20世纪80年代末,黄河流域已大面积种植了“小偃6号”。
一个站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身影
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李振声,并没有停止新的探索,他是个头脑中不断有新想法的人。
他觉得动辄用20年去育种,毕竟太长了,有没有更便捷的方法呢?勇于探索的他,又开始了新的学习,比如染色体研究。
在掌握了染色体工程技术后,他将偃麦草中的蓝粒基因用到小麦杂交技术中。但,这也是一个不太短暂的过程。到了1984年,蓝粒单体小麦才试验成功,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
李振声对小麦新品种的研究从没有停下。他根据当时的情况,会同专家提出了黄淮海低产田治理方案,在这个方案的推动下,黄淮海地区增产了250多亿公斤粮食。
哪怕是退居二线后,他也没有离开深爱的小麦育种工作:建立育种基地,整日与小麦相伴,开创新的育种方向,发现新的小麦种质资源……
李振声还关注粮食安全,毕竟我国是一个有着10多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而且自古“民以食为天”。1995年,有个叫布朗的美国人写了一本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书,引起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关注。10年后的博鳌论坛上,李振声的发言铿锵有力地回应了这本畅销书。
他用自己15年来汇集的数据,推翻了布朗书中的3个推论,用翔实的数据实事求是地告诉世界:中国人能养活自己!凭着中国正确的政策与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现在能,将来也能!
2007年2月27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李振声站在了舞台中央,他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的笑容是那么有感染力,而这个奖项,他也当之无愧。可是谁又知道,他曾经郑重申请过:退出评选。他说:“表不表扬,我都会认真工作。”获奖之后,李振声把自己个人的5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2013年,李振声牵头实施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改良中低产田,把以往大片的盐碱地变成了丰收的沃土。
这位已经90多岁的老人,仍然在他奉献了一辈子心血的麦田里,继续奉献着。他不愿因接受采访而耽搁时间,所以婉拒采访,各种活动他更是很少参加。
或许也因此,李振声这个名字不为人熟知。可是不显功,不代表无功;不扬名,也并非未留名。他对中国农业发展的贡献,国家记得,老百姓也记得。
(选自《他们影响了中国:共和国75位科学家的故事(二)》,2023年8月上市,文心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