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二)

作者: 北大森哥

原文

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

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二”(上)“”(下)两个字,短画和长画都是抽象的符号,各代表着一个物类。“二”指示甲物在乙物之上,“”指示甲物在乙物之下。这“上”和“下”两种关系便是无形的事类。又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也是的。

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

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但声也有兼义的。如“浅”“钱”“贱”三字,“水”“金”“贝”是形,同以“戋”为声;但水小为“浅”,金小为“钱”,贝小为“贱”,三字共有的这个“小”的意义,正是从“戋”字来的。

导读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二)0

原文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形声最便,用处最大,所以我们的形声字最多。

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又如“初”“哉”“首”“基”等字;前者同形同部,后者不同形不同部,却都可以“转注”。同义字的孳生,大概是各地方言不同和古今语言演变的缘故。

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予”“汝”“彼”等,形况字“犹豫”“孟浪”“关关”“突如”等,虚助字“于”“以”“与”“而”“则”“然”“也”“乎”“哉”等,都是假借字。又如“令”,本义是“发号”,借为县令的“令”;“长”本义是“久远”,借为县长的“长”。“县令”“县长”是“令”“长”的引申义。假借本因有音无字,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所以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申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这可见假借的用处也很广大。但一字借成数义,颇不容易分别。晋以来通行了四声,这才将同一字分读几个音,让意义分得开些。如“久远”的“长”平声,“县长”的“长”读上声之类。这样,一个字便变成几个字了。转注、假借都是用字的条例。

导读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二)1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二)2

——《说文序》

【译文】《周礼》规定八岁的士族子弟进入初等学馆学习,学官教育他们,先教“六书”。(“六书”的名称)第一叫指事。指事的含义是:字形、结构看起来认得,但须经过考察才能知道它所体现的字义,“上”“下”二字即属此例。第二叫象形。象形的含义是:用画画的办法画出那个物体,笔画的波势曲折同自然物的态势相一致,“日”“月”二字即属此例。第三叫形声。形声的含义是,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叫法,挑选可相比譬的声符和义符组成文字,“江”“河”二字即属此例。第四叫会意。会意的含义是:毗连起与事理有关的字素,构成文字,掺和字素的意义,可以得知新字的字义或旨趋,“武”“信”二字即属此例。第五叫转注。转注的含义是:立一字为头、为根,创制类属字,类属字对根字的形、音、义有所承袭,与根字意义相通,“考”“老”二字即属此例。第六叫假借。假借的含义是:没有为某事某物造字,而按照某事某物的叫法,找一个同音字代表它,“令”“长”二字即属此例。

原文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二)3

导读

“文”跟“字”的源头

“文”跟“字”最初有着很大的不同,先有“文”,后有“字”。《说文解字》的小篆,这是“文”。《说文解字》里面讲道:“错画也,象交文。”它就像纹路交叉在一起的样子,这个就是“文”最初的意思。

“字”的小篆写法:上面这一部分像一个房屋,这是一间房屋;下面是个“子”,表示的是一个婴儿。婴儿的头很大,有身体、胳膊,还有腿。小婴儿怕冷,拿小毯子把他给包起来,他的腿看起来是一条。把手给他放在外面,让他去玩,他可以玩耍。上面跟下面合起来看,房屋里面诞生了婴儿,所以它就有繁衍后代的意思,而且这个房屋里面的孩子会越繁衍越多。因此《说文解字》里面这样解释“字”:“‘字’是‘孳乳而渐多’的意思 。”就是慢慢地繁衍,越来越多的意思。

“字”是由这400多个初文作为基本的构造元素,两个、三个、四个合到一起,就产生了“字”。合体为“字”,独体的是“文”。这是“文”跟“字”最明显的区别。“文”造出来的“字”有两种——象形跟指事,总共489个,是中国文字构造的基本元素。我们如果能掌握这489 个文字,又懂得它们配合成字的道理——会意跟形声,那么,即使摆在我们面前的字再多,我们也不用害怕。

原文

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当时公事忙,文书多,书记虽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书,却不免写得草率些。日子长了,这样写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成了一体,称为“隶书”;因为是给徒隶等下级办公人看的。这种字体究竟和小篆差不多。到了汉末,才渐渐变了,椭圆的变为扁方的,“敛笔”变为“挑笔”。这是所谓汉隶,是隶书的标准。晋唐之间,又称为“八分书”。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这从清末以来在新疆和敦煌发现的汉晋间的木简里最能见出。这种草书,各字分开,还带着挑笔,称为“章草”。魏晋之际,又嫌挑笔费事,改为敛笔,字字连书,以一行或一节为单位。这称为“今草”。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这起于魏代。晋唐之间,却称为“隶书”,而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这是为了好看。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

下期精彩继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