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动词,让笔下的人物燃起来
作者: 吴培光一般来说,一篇文章有没有文采,能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首先表现在用词上。其中,动词又是文章活的灵魂,表现事物的变化、发展。动词运用得妙,就能展现人物活灵活现的动作,从而体现人物性格特点,揭示人物精神品质。

名作片段
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结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就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这时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吃完以后,他把两只筷子吮净,用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地呷。有一次,他在下棋,左手轻轻地叩茶几。一粒干缩了的饭粒儿也轻轻地小声跳着。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将那个干饭粒儿放进嘴里,腮上立刻显出筋络。我知道这种干饭粒儿很容易嵌到槽牙里,巴在那儿,舌头是赶它不出的。果然,待了一会儿,他就伸手到嘴里去抠。终于嚼完,和着一大股口水,“咕”的一声儿咽下去,喉结慢慢地移下来,眼睛里有了泪花。
(选自阿城《棋王》,有改动)
技法借鉴
这是小说中一段极其精彩的文字,虽然没写一个“饿”字,但读者都能看出来,主人公王一生对一粒米都有近乎疯狂的执念,夸张的动作,让我们瞬间感受到他在生活条件上的艰苦。作者在动词的运用上堪称绝妙,如“喉结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一句中的“缩”“绷”,“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食指抹进嘴里”一句中的“抹”,“马上一按,拈进嘴里”一句中的“按”“拈”,等等,将主人公在各种情态下的“吃”写得逼真而丰富,令人惊羡叫绝。
由此可见,巧妙地运用动词,可以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何巧妙运用动词呢?同学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一、善用同义词
同义词就是词语形式不同但是意义相同的词语,比如与“吃”有关的便有“咽、吞、喝、嚼、咬、吸”等动词。在作文中用好同义词可以避免文章死板,从而使文章生动活泼,表情达意更加贴切入微。我们以《红楼梦》中的精彩片段为例:
贾芸往外瞧时,看是一个十六七岁的丫头,生的倒也细巧干净。那丫头见了贾芸,便抽身躲了过去,恰值焙茗走来……那丫头听说,方知是本家的爷们,便不似先前那等回避,下死眼把贾芸钉了两眼……
这里用了“瞧、见、钉”三个表示“看”这一动作的同义词。“瞧”和“见”只是一般看的动作,“钉”(同“盯”)是集中目光,注意地“看”。作者用“钉”恰当地传达出小红初见贾芸时爱慕的心意。
二、写出慢动作
2023年,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詹姆斯成为NBA历史得分王。如果让你来写詹姆斯在一场比赛的最后上演了绝杀,投篮再次命中的高光时刻,你会怎样写呢?如果这样写:“詹姆斯接到球,然后跳起来转身投篮,中了。”是不是很枯燥?如果能写出詹姆斯是怎么接到球的,怎么跳起来的,对方防守的队员的表现,效果就会大有不同。比如:“詹姆斯咬紧了牙,一只手把球抓得紧紧的,只在一瞬间便突破三个人的防守。对方还在愣神的时候,詹姆斯利用巧妙的转身,顺势左手投篮,突然之间‘嘭’的一声,篮球空心入网了!对方的球员嘴巴都张开了,头发都竖起来了,一脸崇拜地望着詹姆斯。”你看,运用了“咬”“抓”“突破”“转”“入”“张”“竖”“望”等动词来细致描绘,这段话就像一幅动态画面一样呈现在了我们眼前。在写动作的时候,你要让最精彩的一瞬间在脑海里形成慢动作,让读者看清楚更多的细节,就能带给他们更深刻的体验。
三、传递出情感
动词的运用是传递人物情感的手段之一,因为人物的行为动作是内心喜怒哀乐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动作传达出的情感更具有真实性,更感人,巧妙地运用动词能更好地丰富人物情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比如下面这句话:“老师拿着这部手机向我走过来,我慌张极了,心想:这下完了!”如果让你把这句话修改得更生动一些,你会怎样改呢?我们可以用动词来体现“慌张”这个形容词:“老师拿着这部手机向我走过来,我立刻低下头去,手指不断地揉搓着衣角,额头上沁出了汗珠。”你看,这样的表达尽管没有明确地使用“慌张”这个词,但是人物慌张的神态仿佛就在眼前。通过这样的动作表达,能让读者真切地体会到人物的慌张,文章也就变得更生动了。
四、多角度活用
准确运用动词,可以把人物、事物描写得真实,有动感;而多角度活用动词,则可以让句子充满想象力,文采绽放。比如“没收”一词,意思是将个人的财物等违法违规所得罚没、收缴。同学们常用于“老师没收了我的手机”“妈妈没收了我的压岁钱”等。其实“没收”还可以这样用:
1.时间没收了妈妈的青春,她的缕缕白发在阳光下刺疼了我的心。
2.“怎么还玩!”高兴的心情瞬间被妈妈刺耳的呵斥没收了,游戏的快乐刹那间跌进了深渊。
以上两句话中的“没收”分别用在了外貌和心理描写上,句子表达就有了新颖度和动态美。
动作是无声的语言,是人物个性的符号。我们要想把人物写鲜活,让人物燃起来,就要在动词使用上下足功夫,反复推敲、锤炼,让人物个性鲜明,逼真传神,跃然纸上。
仿写作文
恒温的父爱
吴佳璇
中午,躺在宿舍里,大把的阳光从门缝放肆地挤进房间,散落一地的温暖 。
我这几天居然患了感冒,脑袋烧得昏沉沉的,鼻子也不透气,真是难受极了,便想起了家,想起了爸爸。
以前的我,不理解爸爸,每天都想着要离开他的束缚,去独立生活,实现自己自由飞翔的梦。现在离家在外读书,才知道以前的想法是那么天真,那么幼稚。
去年春天,我和同学们待在学校两个多月没能回家,好不容易盼到了放假回家这一天,我们这群被“关”起来的“小鸟”便像风一样飞回了家。
当我回到家里时,小姑和姑父已经吃完了饭,爸爸还坐在桌旁正给自己倒酒。“老爸,今天开酒戒了?离过年还远呢!这酒不是要留到过年喝的吗?”“你这孩子,你爸高兴就让他喝吧!今天你回来恰好赶上你爸的生日。”小姑随口插上一句。我猛然想起:哎呀,五月十五,是爸爸的生日!我一下子怔住了,我这当女儿的,竟然不记得爸爸的生日了。
小姑此时见到我很高兴,喜滋滋地招呼我赶快坐下。爸爸上下打量我好长时间,突然眉头一皱,责怪我:“你回来怎么也不事先给爸爸打个电话?我们好等着你。你看,这一桌子好吃的你都没赶上。”爸爸说着又倒上一杯酒,摇了摇头,长叹一口气。
“传达室里排队打电话的人太多,我急着回家。”我向爸爸解释。我知道爸爸的心思,他是遗憾我没能和他们一起吃上这顿好饭菜。看到爸爸那失望的眼神,我思绪翻腾,悄悄忍住要流下来的泪水。
小姑在一旁安慰道:“我明天再去买菜给你的宝贝闺女做,让她吃个够,这总行了吧?”爸爸抬起头,一丝笑意在满是皱纹的脸上漾开了。
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离我而去,但我享受到的是爸爸给我的双重的爱。后来我去县城上学了,每个周末回到家,都依惯例从书桌上拿起爸爸留的字条,上面永远都是不变的几句话:“我去上夜班了,饭放在锅里,自己热一下,衣服和鞋都洗干净了,放在柜子里,晚上锁好门……”多年来,这样的生活我已慢慢地习惯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不理解,为什么爸爸总是把我当作小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我也开始有了叛逆心理。那个周末,我放学回到家,爸爸正在做晚饭。我很严肃地对他说:“以后不用您帮我做饭了,我自己会照顾自己。还有,别写那些无聊的字条,别总把我当小孩子!”
爸爸把锅盖上,转过身,身体靠着灶台,微笑着将一只手放在我的头上说:“怎么,我的宝贝闺女长大了?”我挣脱爸爸粗糙的手,生硬地说:“我本来就长大了!”爸爸的微笑僵在脸上,手不知所措地放下了。
下个周末放学回家后,爸爸依然把饭做好,依然照例写了一张字条放在桌子上,只是比往常多了几个字:愿我的闺女早日长大成人。对于他的做法,我依旧不屑。
直到有一天,班主任找我谈心,说:“长这么大了,你也该懂事了,要体谅和理解你爸爸。你爸真是不容易,又当爹又当妈的,前段时间给我打电话让我开导你一下……”我抬起头,脑海中不禁浮现出爸爸为我所做的一切,含着泪花向老师点点头。
那晚,我和爸爸面对面地坐着,我低头扒着饭,爸爸则打开了他的话匣子,说了许多心里话,全是关于我的。
他呷了一口酒,说:“我知道,我的闺女长大了,她之所以不让我处处管她,是怕我操心,而我只是为了让她抽出时间多学习才处处惯着她。唉,孩子命苦啊,我不疼她还有谁疼呢?”
爸爸有些醉了,而我早已泣不成声,擦干眼泪,转向爸爸,爸爸也看着我。从爸爸的眼神里,我知道,那是盼望的眼神,那是望女成凤的眼神,那是充满愧疚和爱的眼神。
爸爸摇摇晃晃地站起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你长大了,懂事了!爸爸为有你这么个女儿感到骄傲!”
“长大了,懂事了!”爸爸的话在我耳畔久久回荡着。仔细一想,我才发现,自己的确还很不懂事。爸爸对我的爱是恒温的,从来没有因为我不懂事而朝我发火,而我又是如何对待他的呢?这次仅仅因为我没有吃上一顿好饭,他就如此歉疚,而我又有多少次让爸爸失望呢?我的眼泪又肆虐起来……
我挪了一下身子,把头转向窗外,天那么晴朗,阳光溢满了我的眼眶。我努力扬了扬嘴角,给了自己一个大大的微笑,四周的空气也变得温柔起来。
山东省莱西市实验中学
点评
文贵真实,没有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没有情感的反思和忏悔,恐怕是难以写出如此饱含真情的文章的。作者的构思也另辟蹊径,围绕“一顿饭”展开,通过对与这顿饭有关的事情的记叙和描写,表现了爸爸对女儿深深的爱,以及女儿对爸爸的感激和愧疚之情。
文章通过行动、神态、语言等描写,突出表现了爸爸对女儿的爱。尤其是动词的运用,如:“爸爸抬起头,一丝笑意在满是皱纹的脸上漾开了”中的“漾”,“爸爸的微笑僵在脸上,手不知所措地放下了”中的“僵”,都恰当地展现了爸爸当时的表情与心理。还有,“爸爸上下打量我好长时间,突然眉头一皱,责怪我”中的“打量”和“皱”等,既写出了爸爸的性格特点,又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真实感,从而很好地凸显了主题。
文章语言质朴,但字字句句都渗透着真挚的情感,让人沉浸在父爱亲情的氛围中。开头与结尾的呼应,也使文章结构更完整,韵味更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