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阶平:大医有大爱
作者: 莫问天心爱动脑的小淘气
1917年,吴阶平出生在江苏常州,他的家境很好,在一个大宅院里度过了快乐的幼儿时期。
父亲为他起的名字叫泰然,号阶平。虽然后来一直以号代名,但“泰然”二字却完美契合了他的性格,也实现了父亲希望他平安稳定的祝愿。
吴阶平启蒙很早,父亲抱他在腿上玩的时候,就开始慢慢地教他认字,再大点儿,就教他背诵一些诗文。读私塾时“四书五经”的浸润,也给他打下了扎实的古文功底。6岁的时候,吴阶平就能独立阅读“大部头”了。
他也有着孩童的天性,小时候没少闯祸。还因在自行车上“耍杂技”而摔伤了右臂,让长辈们受了一番惊吓。他自己倒是不甚在意,养了一段时间的伤,胳膊好了接着淘。
读书上学根本费不了他多少脑筋,吴阶平就总是留心各种好玩儿的,什么都要钻研个透彻。不管是翻铜板游戏,还是打桥牌,他都认认真真地去琢磨,非弄个清楚明白。
父亲对吴阶平管教严格,功课当然是不敢耽搁的,他甚至还越过小学,直接考入了中学,被破格录取到初中二年级。父亲从商,但并不市侩,非常有远见,时常叮咛孩子们“好好读书,学技术,将来凭本领吃饭”。吴阶平正是遵照父亲的意愿发奋读书、坚持不懈,才有了一生的“泰然”。
刻苦攻读的医学生
父亲的期望是孩子们都考上协和医学院,吴阶平的大哥最先考入。胳膊摔伤时,吴阶平去北京治伤,就住在大哥的宿舍里。
协和医学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个由豫王府改建而成的学校太美了。自此他的心里就有了一个执念:一定要考到这里来,一定!中学毕业后,吴阶平考入燕京大学的协和医学院预科班,三年后正式进入协和医学院。
协和医学院的制度非常严格,每年只招收二三十名学生,毕业时只有一半多学生能拿到毕业证。因为对学业要求太“苛刻”了,全英文授课,75分才算及格。在学习上,要用十二分的努力。
吴阶平就在这样的氛围里刻苦攻读,虽然他还是小时候的脾气,爱玩爱闹,但上课很认真,不死读书,而是抓住要点,重点研读,这样学习的效果当然好。
协和的学制是8年,吴阶平读到第6年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做完手术后,他休学在家。虽不在学校,却没丢弃课本,他仍旧延续着高效学习方法,日日在家温书。
毕业晚了一年,吴阶平学到的东西却只多不少,为他以后从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说:“我从来没有想过不做医生而去从事其他职业,我很早就决定做医生。”
有魔术手的留学生
吴阶平在谢元甫教授的影响下选择了泌尿外科专业。1947年,谢元甫推荐吴阶平去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更先进的医学知识,导师是现代肿瘤内分泌治疗的奠基人哈金斯。同谢元甫一样,哈金斯也非常喜欢这个勤奋好学的中国留学生。
吴阶平做实验时动作利落,做手术更是灵巧无比,像魔术师一样有着让人目不暇接的灵活敏捷。
一年的学习期马上就要结束了,吴阶平学到了哈金斯教授的研究方法,消化吸收了他的研究理论,在临床上也取得了极大进步。哈金斯不舍得让吴阶平走,想方设法要把他留在美国,为自己主持临床工作。

恰巧那时芝加哥大学正在为哈金斯建造科研楼,他拿来图纸,对吴阶平说:“这是你的实验室,你可以自由自在地搞研究。”哈金斯不但许下高薪待遇,还承诺把吴阶平的家人接到美国来。
这诱惑,够大了吧?可是没有打动吴阶平,他想的不是个人在美国的舒适和享受,而是正在受苦受难的祖国,和在战乱中挣扎的老百姓。
吴阶平拒绝了哈金斯的邀约,比他做手术的手还要干脆利落。他学医,是为了济世救人,他出国,是为了提高中国的医学水平。就像他后来说的:“我不愿意做美籍华人,我愿意回来。我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热爱祖国,为祖国服务。”
当时国外的局势复杂多变,吴阶平担心美国当局阻拦中国留学生回国,1948年学成之后,立刻搭飞机回到了北京。
上过前线的外科医生
抗美援朝期间,吴阶平曾作为手术队队长,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的地方,为战士们治疗伤病,立下了很大功劳。
1959年,吴阶平去德国参加国际外科学会的年度会议,进了会场没看到中国国旗,却挂着一面青天白日旗。吴阶平找到主办方,问他们:“这是怎么回事?台湾只是中国的一部分,你们为什么不挂中国国旗?”在吴阶平的坚持下,主办方最终撤掉了所有旗帜。
在国内,专心搞科研,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发展助力;在国际上,始终维护祖国的尊严。吴阶平的心里,他个人的理想追求和成败得失,始终和祖国连在一起。
吴阶平在医学领域深耕几十年,是我国泌尿外科的开拓者,开创了很多国内领先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方法。
他也培育了大批医生和研究人员,其中有很多都成了所在单位的骨干。他的学生成了教授后,仍记得吴阶平讲课的情形,说他讲课灵活、高效,既生动具体,又思维缜密,因深入浅出而易懂好记,深受学生欢迎。
在医疗一线,吴阶平多年来一直坚持把手术做得“更漂亮”,努力把后遗症或并发症的概率降到最小。他也在每一次手术中总结经验,反复思考,跟大家交流讨论。对待诊治工作,他始终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临床医生们特别珍惜跟吴阶平一起查房的机会,因为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吴阶平分析病例,就像在讲课一样,简单明了,却又启发人去思索。他总能在平常的病例记录上,甚至在普通的X光片上,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后辈打开新的思路。
无论人在何处、身居何位,吴阶平始终关注着推动着中国医学的发展。
(选自《他们影响了中国:共和国75位科学家的故事(二)》,2023年10月上市,文心出版社,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