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静”

作者: 徐栀博

现代生活精彩纷呈,然而在匆忙的生活中,我们中的许多人似乎缺失了一样东西——“静”。何为“静”?不仅是宁静、安静,更是一种专心于某一事物并做到心无旁骛的至清心境。那么“静”之于我们来说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静”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譬如说读书罢,一个人读一本书,要将自己代入书中,才能深刻领会到作者的意图以及书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如此才能读透一本书。假使此人内心浮躁,在读书时想着其他事情,常被外界的什么东西吸引去,无法沉下心来,那是读不好书的。华歆在读书时被门外贵族浩荡气派的车队吸引去,无法静心读书。管宁正因此发现了二人“道不同”,与他割席断交。可见,唯有静心,才能保持本心。

试想一个人若是能专心地做每一件事而不被外界所干扰,那么久而久之,自然能成事。这种“静”的功夫,能使我们养成坚忍的性格。古今多少英雄,成于坚忍!勾践面临灭国的绝境,卧薪尝胆,最终创造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奇迹;韩信忍胯下之辱,终“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留名千古。如果他们一开始就心浮气躁,就哀声叹气,就自甘堕落,又怎会取得如此辉煌成就呢?因此,“静”不失为取得成功的一种重要能力。

诸葛亮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静”可以修养身心,当身心得到提升,自然就会脱胎换骨,变得通明达理,人生也不再迷惑。颜回在“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恶劣环境中,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沉在儒家思想的奥义中,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追求的学问,并乐在其中,成为了孔子所称赞的“贤者”。而现代人忙于奔波,忙于追名逐利,很少给自己留下“静”的空间,以至于生活都仿佛失去了意义,前路一片迷茫。此时,人们不妨静下心来,思考你真正追求的是什么。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当你静下心后,前路就不会再迷茫。我建议大家找到自己能静心去做的事业、爱好,久而久之,也就有了“静”的能力。最后,送给大家一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望各位也能从中体会到“至静”的超然境界。

【浙江绍兴诸暨市海亮高级中学英才(2)班】

◆点评

作文阐释了“静”的内涵和意义,运用演绎说理,由大前提“静”是做好一切事物的基础,小前提“静”能养成坚忍性格、修养身心,得出结论“静”是取得成功的一种重要能力。主体部分深入剖析了“静”的内在心理机制和逻辑联系,结尾有效地传达了“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追求“静”的理念。

【蒋平/供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