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社交循“心”渐进
最近,一项面向1335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56.6%的受访者有来电恐惧或迟疑,且年龄越小这种情况越凸显。有感于对线上社交的长期依赖,68.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线下社交能力有所退化。没有流行语和表情包加持,聊天就好像失去了灵魂,哪怕双方近在咫尺,也下意识地选择“键对键”。线上社交的优势无须多言,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眼神变化、肢体动作等非语言信息的缺席,时不时会带来“交流的无奈”;沉迷于加了滤镜的“印象管理”,难免会错过周遭的美好;“轻量化社交”越来越普遍,虽然随时可以抽离,但总有那么一天,长长的好友列表中,竟然找不出一个可以倾诉的人。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职业发展,过度依赖线上社交,不利于获取多元认知、化解各种负面情绪、应对复杂的现实。
但要说年轻一代不愿意线下社交,恐怕只是看到了事情的局部。从“饭搭子”“健身搭子”,到“考研搭子”“旅游搭子”,这种弹性很强、期待值不高的“搭子文化”,如今颇为盛行。而这些社交活动,恰恰很多都在线下。我们从中也不难窥见一些人的矛盾心理:既强调“悦己”、注重边界感,也呼唤理解、渴望陪伴。
素材解读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深度联结永远值得追求。在一个深度媒介化的年代,在人来人往、步履匆匆之时,有温度、有黏性的人际关系,的确不是那么容易形成。尽管一些胆怯、试探乃至碰壁不可避免,第一步终归要迈出去,唯有循“心”渐进、真诚以待,方能克服“能力退化”。
适用话题
人际关系、待人真诚、呼唤理解、边界感
上一篇:
“聪明车”与“智慧城”双向奔赴
下一篇:
信息化时代的“汉字失忆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