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的“汉字失忆症”
2024年10月,一名在华外籍专家大卫莫泽发文,称自己做了一个实验,测试了三位北大的中国博士生,发现他们都记不起“喷嚏”的“嚏”字怎么写。大卫莫泽最后总结,“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系统之一,它标志着中国的文化、历史、哲学和艺术是如何交织在一起;汉字的惊人词汇量更是文化本身的符号,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系统”。
有人质疑,信息化时代“提笔写字”还是不是人类发展所必备的技能?汉字这类“拼形”文字还有什么意义?其实,信息时代拼音输入法之所以能在同五笔输入法的竞争中胜出,更大的原因在于前者比后者少了重新背诵“字母—字根”键位图的再学习门槛,而非“拼音”胜过了“拼形”。
除拼音键盘输入的主要影响外,“汉字失忆症”的成因还包括通过社交媒体打字交流时严谨性降低、“玩梗”等常见公共空间不良表达的干扰等。
要解决社会性的“提笔忘字”问题,需要全面施策。第一,优化电子产品的手写输入识别效率,创新个性字体等手写输入呈现方式,增加书写在信息化时代互动中的参与和占比,在便捷与传统间找到平衡。第二,媒体与平台针对“玩梗”、造词等网络行为要拿捏好分寸,对于不尊重语言的规范性、过度扭曲语言的固有结构或文化内核的“玩梗”、造词行为应旗帜鲜明地反对与制止,尊重文化。
素材解读
“提笔忘字”现象是信息化时代以键盘输入模式为主流所造成的阶段性问题,对跨越历史长河、文化树大根深的汉字而言,并不能动摇其根本。汉字是人类古典文字系统中唯一流传至今且仍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文字,在发展演变中长期保持了相对稳定和连续性,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和基因。掌握好汉字,就如同手握中华文化宝库的钥匙,可以得到中华文化的滋养与赋能。无论时代如何嬗变、技术怎样革新,汉字文化历久弥新。
适用话题
汉字文化、文化传承、发展变化、历久弥新
上一篇:
线上、线下社交循“心”渐进
下一篇:
精研材料指向,选定正确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