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题型凸显“四性”

作者: 姜有荣

考点概述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内容、重点没有发生较大变化,但在试题设计上有变化、有创新,突出表现出如下“四性”:

1.选材的叙议性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材既重视“叙”,即叙述史实,也重视“议”,即评议史实。其结构方式有二:一是交融式。所选文本有“议”有“叙”,以“议”带动“叙”,“叙”后生发“议”。如2024年全国甲卷文言文试题材料是一则文言文,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既“议”三国时期君主的用人之道,也“叙”其相关的立身行事。二是组合式。将叙述史实文本和评议史实文本加以组合,内容深度关联。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文言文试题材料由两则文言文组合而成,材料一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中李陵请命抗击匈奴、战败后投降的一段;材料二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中针对李陵之事的一段议论。

2.设题的情境性

高考文言文阅读都是“因‘境’设题”,呈现出“无情境,不成题”的典型特征,具体表现为“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就要求考生理解一个词时必须将其放到全句中去观照,理解一句话时必须将其放到全文中去审视。命题的“题眼”常常设在“孤立地看并无问题,置于情境就出问题”的地方,极具迷惑性和干扰性。考生需以“境”明辨,谨防“中招”。如2024年新课标Ⅱ卷内容概述题的C项:“四位贤人表示太子仁孝爱士,汉高祖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希望他们好好辅助太子;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这也是没有另立太子的一个因素。”如果“就句论句”,似无不妥;但结合情境“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就会发现,这四人不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而是太子在其建议下派辩士请来的,故而此概述错误。

3.知识的迁移性

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教考衔接,不仅在考查内容层面与课程标准、教材紧密衔接,更在能力、素养层面深度契合。文言实词、虚词、翻译等题目注重在具体语境中考查考生对文言知识的积累和迁移运用。(1)与教材中的含义和用法进行比较。如2024年新课标Ⅱ卷对材料中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题的B项:“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对“不耻相师”全句有明确注释:“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其中,“耻”是意动用法,以……为耻。(2)在翻译题中设相关采分点。如2024年全国甲卷翻译题:“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所以”这一采分点对应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的“所以”。考生要运用教材所学来解决新语境中的新问题。

4.任务的思辨性

高考文言文阅读注重发展考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加大了对思辨能力的考查力度,引领考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融会贯通地思考,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如2024年新课标Ⅱ卷分析题:“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考生要在充分理解材料三王充议论的基础上,归纳出材料一中“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与材料二中“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两件事的相似之处。两件事情表面上无关,但在“力少则修德”上是相通的。考生只有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由“事”及“理”、由“术”及“道”。再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概括题:“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由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司马迁和王夫之对李陵之降便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判断,但该题考查目标不在论定历史人物的功过,而在于引导考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明辨是非而不拘于一隅之见,培养“观其行”以“察其心”的思辨能力。

试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上始御太极殿,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房玄龄等皆顿首谢。

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九》)

材料二:臣祖禹曰,《书》云:“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夫君以知人为明,臣以任职为良。君知人则贤者得行其所学,臣任职则不贤者不得苟容于朝,此庶事所以康也。若夫君行臣职,则丛脞矣,臣不任君之事,则惰矣,此万事所以堕也。当舜之时,禹平水土,稷播百谷,土谷之事,舜不亲也。契敷五教,皋陶明五刑,教刑之事,舜不治也。伯夷典礼,夔典乐,礼乐之事,舜不与也。君人者,如天运于上,而四时寒暑各司其序,则不劳而万物生矣。君不可以不逸也,所治者大,所司者要也。臣不可以不劳也,所治者寡,所职者详也。不明之君,不能知人,故务察而多疑,欲以一人之身代百官之所为,则虽圣智,亦日力不足矣。故其臣下事无大小皆归之君,政有得失,不任其患,贤者不能行其志,而持禄之士得以保其位,此天下所以不治也。是以隋文帝勤而无功,太宗逸而有成,彼不得其道,而此得其道故也。

(节选自范祖禹《唐鉴》)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帝勤A于为治B每临朝或C至日昃D五品已上引坐E论事F卫士G传餐而食

2.下列对材料中黑体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保持,坚持,与《促织》“执图诣寺后”中的“执”意思不相同。

B.“公得其一”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用法不相同。

C.任,胜任,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的“任”意思相同。

D.与,参与,与《过秦论》中“合从缔交,相与为一”的“与”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开始听政,就告诫群臣要对诏令文书的不当之处提出意见,不能只是一味地顺从,房玄龄等人都磕头谢罪。

B.房玄龄、萧瑀认为,隋文帝虽然品性算不上仁厚,也可称为励精图治的君主。但唐太宗并不完全赞同他们的说法。

C.《尚书》里说,国家君主非常贤明,股肱大臣就会优秀,国家众事就会成功无误。对这一说法,范祖禹并不认同。

D.范祖禹认为,国君如果事无巨细都自己处理,那么贤能的人就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这是天下得不到治理的原因。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译文:

(2)君不可以不逸也,所治者大,所司者要也。

译文:

5.范祖禹强调“彼不得其道”,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理由。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