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取众长,自新离凡庸
作者: 吕心怡有关艺术创作,杜甫认为,兼取众长是诗歌创作的基础;戴复古则认为,自出机杼才能展现风格。
私以为,二者可以相互依托,并行不悖,且并不囿于艺术创作,日常生活中亦可推而广之。
博采众长,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文心雕龙》曾言:“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且看,宋濂“手自笔录”,遍观群书,最终“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且看,张旭阅尽千碑,采众家之长,笔走龙蛇,以“狂草”闻名于书坛。博采众长的益处并不只在个人学习,对国家发展也大有裨益。“新文化运动”就博采众长,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不论是学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是国家发展“师夷长技以制夷”,博采众长都为我们提供了参照。唯有不断学习,深耕人类文明智慧,才能取其精华以充盈自身。
如果说博采众长只是助力成长的一个阶段,那么锐意自新则可以帮我们冲破成长的瓶颈。《管子》有言:“与时变,与俗化。”落实到行动当中去,就是不能陷入囹圄,而要主动求新、锐意创新。袁隆平先生不顾当时的权威对杂交水稻的否定,创造性地发现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就稻香满天下;南仁东及其团队创新技术材料,解决钢索疲劳问题,使“天眼”圆了中华民族的“星空之梦”。揆诸当下,社会并不需要千篇一律的腐儒,而是需要有理想、有风格的新青年主动求新,锐意创新,发展个性与风格。唯有不断自省自新地进取,才能有所创造,拥有长足发展的底气与动力。
博采众长和锐意自新相互映照,缺一不可。若只知模仿,结果只能是永远做他人的影子,直至被淘汰——就像盛极一时又迅速衰落的柯达公司一样。若一味求新而根基不牢,就会如仲永一般,只能走向凡庸。只有两道并行,既向下扎根,又向阳生长,才能有蓁蓁之叶、灼灼之华。有此二者,我们才能蹀躞万里。
新时代的青年如林中之秀木,正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时代的中坚力量。我们应关注先贤留下的宝贵财富,也应有暴霜露、斩荆棘的韧性与勇气,捧一颗赤子之心,谋求更加光明的未来!
追风逐月,博观取众长,平芜春山,自新离凡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