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任务概要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考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活动一

材料一: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超己的观念必须在团体格局中才能发生。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那个“仁”字。《论语》中对于“仁”字的解释最多,但是也最难捉摸。孔子有不少次数说“不够说是仁”,但是当他积极地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退到了“克己复礼为仁”“恭宽信敏惠”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

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和,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但是因为在社会形态中综合私人关系的“团体”缺乏具体性,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费孝通对儒家的挑战就在于发现了儒家的一个内在困难,孔子并不能“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因此儒家道德体系一直都没有完成普遍性的理论构造。按照费孝通的社会学解读,儒家道德之所以缺乏普遍原则是因为它把道德实践限制在私人道德关系范围内,而这个私人道德体系的根本问题在于它是自我主义的,以私解释一切,这样,由私所定义的实践就不可能支持普遍原则了。这就是著名的“同心圆问题”。

中国文化强调的是心和身体的关系,身体固然是自己的边界,而心则是由身出发而无限扩展的势,以身体为中心,而以心去度量其他一切人以及各种事物与自己的关系。

费孝通提出的“同心圆问题”涉及了身体的有限和心的无限的问题。给定一个人总是自我主义的,那么对他人的事情就总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费孝通以同心圆的水波说明中国道德终究是以私心为准的,所谓的公心并非没有,但随着关系的水波推向远处,就变得非常稀薄了。即使有心,也总是力不足以行之,心受制于身,这一结构限制了心的发展,限制了心的精神性。费孝通的外推水波描写了非常有趣的中国式价值排序。价值排序是价值问题的关键所在,甚至可以说,所谓价值问题,主要是价值排序问题。价值排序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只有排在首位的价值才是唯一绝对有效的价值,其他位置上的价值,即使是第二位的,在与首位形成抉择状态时就是微不足道的,都将彻底贬值。

费孝通对儒家没有充分注意的一点是,儒家体系中所选择的计算单位是社会单位而不是自然单位,就是说,在计算利益、权力和责任时的最小也最基本的单位是家庭,而不是个人。费孝通所描述的“为X可以牺牲Y……”的传递系列的始发站不应该是个人,而应该是家庭,这样才是对儒家价值排序的正确表达,儒家发现家庭最具备创造和谐关系的客观条件,因此希望社会的每一个层次都能够具有家庭模式,是对家庭的模仿,所谓家国天下,深意在此。儒家除了强调伦理,同时还强调政治,两者一体化但又是两个方面,因此,要更准确地理解儒家还必须分析其政治方面。表达为“家—国—天下”的传递性伦理还不足以完全保证社会合作,而表达为“天下—国—家”的传递性政治制度就成为建构社会合作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在“家—国—天下”伦理顺序中,家是伦理原型,上推为国以至天下;而在“天下—国—家”的政治顺序中,天下是政治总则,下达为国和家。理解了儒家“水波”的伦理/政治双向传递性秩序,才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儒家的社会观点。与家观念不同,天下观念规模宏大,所要求的眼界与世界等量,是至大无边的“公”,这样大公无私的眼界显然不像家观念那样贴近个人生活,而需要超越私心的胸怀,也就不是众人的眼界,而是为君子乃至圣人所准备的境界。从儒家经典中看,君子到圣人大概指的是以超越一己之私作为最低要求而以所有人的共同利益为理想去想去做的人。这样,家观念和天下原则就形成一种公私的平衡。

(摘编自赵汀阳《身与身外之物》)

【训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通过阐述差序格局的特点,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及传统道德观念的形成基础。

B.材料二指出,儒家道德体系虽然存在“同心圆问题”,但儒家仍希望通过家庭模式来促进社会和谐。

C.费孝通认为,儒家道德体系中的“仁”是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总和,无法在具体情境中独立说明。

D.两则材料都认同儒家道德体系在私人道德关系范围内是有效的,但在普遍性原则上存在不足。

2.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同心圆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基本特征。

答:

3.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对儒家道德观有两种不同理解,请分别概述。

答:

活动二

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仍需要阅读《乡土中国》,我们仍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此一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用不同标准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的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但是局限于乡土社会的层面,在此书中的“差序格局”仅主要适用于亲属关系及其投影的地缘关系。这一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黄光国在其书《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继承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将人际关系分成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三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则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交际法则——公平法则、人情法则以及需求法则,以此来分析中国人情关系中的游戏规则及其思考过程。这种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是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并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的一种很好的例证。

(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探究】

如何有效避免“差序格局”在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产生消极影响?请结合材料或社会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