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主题,符合要求
作者: 陈君梅大多数高考作文题的“主题”是显而易见、容易捕获的。但是,考生在备考时还是要从最难处着想,秉持两个原则:其一,整体性原则。审题立意时从文题材料的中心意思出发,找准对象,分清主次,辨清关系,使所确定的主题同材料的指向、命题的意图保持一致。其二,筛选性原则。立意构思时要精心选择一个合适的写作角度。基于此,考生可采用下面三条路径立意构思:一是基于材料→概括材料;二是分析材料→正面回答问题;三是紧扣材料→分析议论。在具体写作中,考生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弄清题意,把握指向
面对新材料作文题,考生务必通读文题所供材料,全面理解,整体把握,准确领会材料内涵——尽管角度可以自选、论述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立意必须在材料所涉及的范围之内。事实上,命题者在选择材料时,是有所预设和偏重的,其意图和倾向是考生在审题时一定要“审”出来的。考生所面对的文题材料,其实就是一个事件或现象,只要细读材料,联系背景,就可以找到议论的生发点、文采的展示点。考生可以基于概括材料的意识,合理切分材料层次,厘清其内在逻辑,为精准把握题意并多方面提炼角度打好基础。
2.看清任务,逐一落实
高考作文命题材料的选择与组合角度多样,注重典型任务的设计,引导考生在复杂情境、多种角度和开放空间中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与处理任务的方法。所以考生要对作文试题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全面审读,明确“写作任务”是什么,然后不折不扣地按要求完成“任务”。相关指令有:内容指令、思维指令(联想、思考、感悟、认识、看法)、情境指令、对象指令、体式指令等。写作时可以从文题材料中分析、提炼出两到三个本质性的关系词,和核心关键词一起勾连成凝练的中心句,作为分论点稳稳地支撑中心论点。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苏轼:“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马可·奥勒留:“但凡我们所听,只是观点,而非事实。但凡我们所见,只是视角,而非真相。”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维分析】
这道作文题关联教材,体现了新高考与教材联系的命题指向。同时,这也是一道观点碰撞、思想交锋的新材料作文题,思辨性强,呼应高考的命题方向。审题时,要先概括材料,找准争论的核心事件或现象。苏轼的观点可以总结为:要想获得事实、真相,必须耳闻目睹,不可主观臆断。马可·奥勒留的观点可以总结为:我们听来的都是别人的观点,不是事实真相;我们看到的只是自我视角,也不是事实真相。
这两则材料解读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难点一,苏轼这句文言话语中,“事”的概念是关键。联系马可·奥勒留的名言可以发现二者的交集:苏轼话语中的“事”即马可·奥勒留话语中的“事实”“真相”。难点二,苏轼的观点和马可·奥勒留观点的交锋点在哪里?苏轼认为“目见耳闻”可以探得事实真相,而马可·奥勒留认为,即使是“目见耳闻”(“我们所见”),也“只是视角,而非真相”。马可·奥勒留指出“目见耳闻”的局限,它的自我视角使它不可避免具有主观色彩,与事实真相还是有距离的。难点三,苏轼的“耳闻”和马可·奥勒留的“我们所听”是不是同义?不是。苏轼说的是自己“听闻”考证,马可·奥勒留说的是我们所听到的是别人的观点。不少考生以为二者的观点是相同的,所以集中讨论该如何抵抗他人的观点,不让自己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以及怎样成为一个独立思想者。这样的立意是偏离主题的。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形成一个议论生发点:目见耳闻,能不能获得事实、真相?梳理材料中二人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根据其逻辑体系,可以得出“事须目见耳闻,又须辩证看待”的道理。二人之言虽有深浅之异,然而本质却是一致的:要从多方位展开实践,才能获得更全面的事实、更完整的真相。
【写作示范一】
“事不目见耳闻”,固不可臆断其有无,万事唯有亲历,言语时才有所倚仗。但又有言“亲眼所见亦非真实”,此也谓“当局者迷”,故一人所见仍不足以为据,而需探究万事之本而成掷地有声之音。事要目见耳闻且需多维考量,唯有:足下亲临,双眼获灼灼真知;摆脱偏见,多维见落落全局。
“亲历”是睹全局之始端,是得真知之途径。不去“亲历”而只会“轻信”之人,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他们也因而失去自己的思想,成为别人架构的虚幻故事中的囚徒,却自以为明晓天下之理。故“亲历”是我们自持的护盾,是我们获得真知的正确途径。而如若只看表象,片面判断思考,恐也将限于偏见,难见全局。故“多维”是睹全局之密钥,是获真知之法宝。古之掌全局者,皆见多识广而养从容之气。“多维”并非叫我们当墙头草,而是去聆听更真实、更广泛的声音,将问题看得更透彻,去获取灼灼真知,去把握宏大局面。
——一考生《亲历得灼灼真知,多维见落落全局》
点评
上面的片段论点鲜明,立意深刻,紧扣“事要目见耳闻且需多维考量”的主旨,契合生活与求知的常理,指出轻信、片面判断之害,呼吁探寻真相,把握全局。
【写作示范二】
苏轼在千年以前就向我们发问:“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答案一定是不可以。纵使世间迷雾缭绕,纵使人性纷繁复杂,我们也要拂去浮尘,窥见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为何总有浮尘遮人眼?为了融入众人随大流,又或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人们通常只看到表象,而真相却隐藏在浮尘之下。这就需要我们拂去浮尘,而且要亲手去拂。正如苏轼所说,要目见、耳闻、实践。理论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能拂去浮尘,触及事物的本质。司马迁为写《史记》,网罗天下旧闻,踏遍山河大地,终成一家之言;蒲松龄历经数十年著成《聊斋志异》,从寻常百姓口中不知记录下多少奇闻逸事,将人性丑恶与时代黑暗借故事之喻展现在人们眼前。探寻世事真相若没有自己的所为所思,而只是凭借一张嘴言说,终是没有办法拂去浮尘,见本质、闻真理、践真知。
——一考生《拂去浮尘,方窥其本》
点评
这个片段抓住主题,立意精准。先抛出“浮尘遮眼”的现象及成因,点明不能主观臆断,而要探寻真相的核心观点,借苏轼之问切入,顺势剖析现象,阐述解决办法,逻辑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