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人生
作者: 程宏宇人生长路漫漫,随着阅历增长,看待事物的角度也若蒋捷在《虞美人·听雨》中说的那样,少年、壮年、暮年听雨,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但不能失去初心。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少年阅历尚浅,对事物总会满怀热情与希望,有着或“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宏志,或“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的豪言,或“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的目标……处于黄金时期的少年,活力无限,热情满怀,为了目标不懈奋斗。凌晨的夜幕,有少年的书房灯火通明;曲折的山路,有少年的脚步烙印于此;清晨的图书馆,有少年的身影已在等候……少年以热血青春,追逐梦想。无论是“挖姜少年”姚胜旺,还是在辽宁舰上掌舵的王心仪,热血奋进增阅历,追逐梦想守初心。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增加的阅历,使他们在看待事物时角度发生了变化。他们得意时当不忘初心,“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失意时不失热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正如邓清明,32岁时凭借丰富的飞行经验出色的综合素质,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航天员之一。这一路走来,邓清明用了10多年时间。不过,那时候的他,也没想到,到他真正飞上太空,竟然走了25年的漫长时光。“备份”了25年,57岁终上太空,他从壮年步入暮年,随着阅历增长。能力提高,仍以热血之志坚定初心。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人至暮年,看待事物的角度再度变化。有人在暮年豁然开朗,也有人万念俱灰:苏东坡几经贬谪,最后超然脱俗;仲尼周游列国未果,最后开坛讲学济化天下;杜甫颠沛流离,最后“老年多病独登台”。而邓清明的故事,则超越了“小我”,成就了“大我”,成为了所有追梦人共享的精神财富。他向我们昭示,只要怀揣梦想步履稳健、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书写出时代的精彩。正如张爱玲所说:“那些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历经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
纪伯伦曾道:“也许时间给煤炭下的定义是钻石。”时过境迁,阅历增长,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必然变化,但少年勿失热血、壮年勿失初心、老年勿染尘埃,才可成就自我,咀嚼出雨声的味外之味。
【重庆市北新巴蜀中学校】
◆点评
这篇作文以听雨为喻,开篇即点明主旨,随后借助古诗词和比喻论证,逐层深入地展现了少年、壮年、暮年三个阶段对事物的不同理解和坚守的态度。作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富有哲理,不仅传达了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深刻理解,也启示读者在面对挑战时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