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大爱 人情温暖
总有一种善意让人动容,总有一种情感直击人心。也许是出来打工,却尚未找到合适的机会;也许是刚给亲人交完手术费用,一时囊中羞涩;也许是上岁数了,出来遛个弯就忘了回家的路……援助之手,带来的暖心慰藉足以驱走他们人生中的寒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亲善、互助、友爱,让助人为乐成为一种习惯表达、一种社会责任、一种生活方式。
凡人善举持续涌现
从连锁餐饮到个体小店,很多地方的餐厅自发为低收入者或遭遇困难的群众提供免费餐,同时给环卫工人、快递员、外卖骑手提供价格优惠的爱心餐和免费水。在四川成都的一家面馆里,顾客捐出任意金额,都可以领到一个爱心贴,贴在墙上。遭遇困难者进店后,揭下一个爱心贴,就可以去换一碗面。“吃饱饭,不想家”“会好起来的,加油”“早日渡过难关”……爱心贴上,鼓励的话语温暖人心,彰显着投桃报李的反馈与互动。“如果您没有收入,遇到困难,可以来本店,告诉本店人员来份爱心餐,吃完直接走就好,不必客气!”这是天津一家面馆贴出的告示。
现实中,类似的凡人善举不胜枚举,总能给我们以感动。在休假的两天时间里,军人狄佳冰先后救助了两名路人,感慨“这个假休得很值”。“00后”小伙陈启源、索泽辉在备考研究生期间,为两位血液病患者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挽救了陌生人的生命。广东阳江的老人李霞生前向困难人士捐款20多万元,去世后,家人将她留下的6万多元悉数捐出……
【素材解读】
普通人的善举也许并不惊天动地,却让爱的暖流浸润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一桩桩感人故事,演绎着大爱真情;一件件善行义举,彰显了人文高度。
爱心个人、志愿团体让关爱流淌
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快递员、外卖员、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为数众多的户外劳动者,悉心守护着人们舒适便利的生活。他们起早贪黑、风雨无阻,是辛勤的劳动者,也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然而,由于工作节奏快、工作场所不固定,按时按点吃上热乎饭、渴了能及时补水、累了有地方歇歇脚,对他们来说有时却不是易事。于是,浙江嘉兴、金华、台州等地的街头摆上了“爱心冰柜”,户外劳动者可以在工作间隙取用冷饮、水果等;河南郑州一家面包店在每天下班后将面包送给环卫工人和外卖员;四川成都一家饭店门口贴出公告,免费为网约车司机、代驾等提供矿泉水,夜间还为他们免费提供食物……
除了自发自愿的爱心行为,工会等群团组织也积极发挥作用。近年来,各地积极建设工会驿站,针对户外劳动者“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如厕难”等现实困难展开服务,有的还结合实际设置读书角、提供就业帮扶等,打造集休憩、交流、学习等功能于一体的温馨港湾。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工会驿站18.42万个,平均每天服务户外劳动者327万人次。前不久,全国总工会举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移动体检专项工作启动仪式,现场为近千名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员等提供内外科、生化、心电等项目检查。送温暖、送清凉、送健康、送文化……守望相助、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不仅彰显于危难艰险时,也流淌于生活的细微处。
【素材解读】
爱心个人、志愿团体的种种善举照顾户外劳动者的切身需要,让“帮一把”这样朴素而可贵的理念熠熠生辉。
乡村美育滋润心灵
湖南宁远县水市镇大元自然村,地处湘南九嶷山北麓。201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周燕和丈夫刘休在这里成立大元社艺术文化交流中心(以下简称“大元社”)。每逢寒暑假,多个高校的志愿者会来这里教孩子们舞蹈、声乐、写作等。8年间,大元社直接服务了8000余名留守儿童,以艺术陪伴他们成长。在这一方天地,孩子们与年龄相仿、背景相似的小伙伴们一起徜徉于艺术的海洋,用眼睛、用手、用身体去感悟,变得更加阳光、自信。
近年来,从乡村美育“空中飞课”行动,到走进乡村的“流动美术馆”,各地推出一系列切实举措,有效提升了乡村孩子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在重庆,四川美术学院教师王天祥探索艺术参与乡村改造的“柳荫计划”,将废弃仓库改为艺术仓库,为村里儿童建起“星星美术馆”;在云南,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康瑜发起诗歌教育公益项目,为超过17万名乡村孩子送去了诗歌课;在贵州,中国美术学院“乡村艺课”项目走进小学,开设传统书画、创意版画、沙画等丰富课程……志愿力量的点点星火,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面,为乡村美育提供了有益补充。
【素材解读】
艺术如同甘泉,沁润着孩子们的心灵,浇灌着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相信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定能让更多乡村孩子拥有更加充盈的精神生活,成为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
人物素材
2019年10月9日,天津大学教授杨恩泽逝世,但此后5年里,杨恩泽生前捐赠的奖学金延续不断。2024年,奖学金又如期到账,捐款来自杨恩泽的儿子杨石,他遵照遗嘱,继续兑现父亲“连续捐赠20年”的承诺。我国光纤通信事业开拓者之一、“八二工程”总工程师、天津第一个光纤通信实验室创建者,这些闪耀的身份在杨恩泽口中,不过是云淡风轻的一句“这是大家一起做的”;单人床用了几十年、衬衣领口和袖子磨破、菜刀木头把脱落,杨恩泽常说“已经很好了”“过得去就行”。捐电脑、建科学楼、资助生活困难学生……怀着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杨恩泽生前持续努力改善家乡基础教育,诠释何为立德树人的“大先生”。斯人已逝,爱意仍在延续。
【素材解读】
70多年,杨恩泽躬耕教坛,潜心治学,甘于清贫,无私奉献。去世后子女继续兑现承诺,让善行成为一场代际接力跑,让爱心超越生命的界限,继续向未来延伸。
李振华:“一灯燃百千灯”
1953年,17岁的李振华来到沂源深山,成为了韩旺小学唯一一名教师。如今,他已资助2400多名学生走出大山。被称为“布鞋校长”的他,71年间捐款170余万元,设立“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让1.24万人次贫困生受益。曾受他资助的学生任纪兰,在大学毕业后,回到李振华曾工作过的小学执教,并拿出部分工资资助贫困学生。正所谓“德不孤,必有邻”,善念和爱心在循环往复的正反馈中不断强化,为社会和谐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
【素材解读】
“一灯燃百千灯”,师生之间传递的,不只是有形的知识,更是无声的美德。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当爱心激起爱的涟漪,当善行激起善的回响,人们可以从中直观地看到,爱的力量不仅在于它内嵌于人性之中,更在于它能够感化人、带动人,形成同频共振的力量。
【结语】
良好的社会氛围,立足于互信、和谐的社会关系。现实中,凡人善举不胜枚举,让无助者有助、给失意者温暖,从爱出发、用爱抵达、以爱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