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中华文明传承

作者: 李守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悠久而持续。这个特点是如何形成的?我们的文明为什么从未间断?从中华文明的核心要素汉字可以窥见一斑。汉字是源于中华大地、以记录汉语为主并具有多种功能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表意文字体系的典型代表。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突出表现在汉字的延续性上,汉字超越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一直使用至今。这个文字系统虽然在形体上有所变化,但其内部深层结构从未发生根本的改变,所记录的语言古今一脉相承,所形成的文献丰富而连续。

汉字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地大物博,民族语言有很多种,统一的文字构筑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基础。秦始皇实行“书同文”的政策,保证了政令的传达和思想文化的统一;秦朝之后,汉字又经历了漫长的字体演变,虽然朝代更替,但作为通用文字的传统再未动摇;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将汉语确立为官方语言,要求学汉语、用汉字、穿汉服,促进了民族融合。

中华民族不是单纯的人种血缘的融合,而是文化认同的实体,汉字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上使用表音文字的国家,不论是罗马帝国还是查理曼帝国,一旦分裂为使用更小的表音文字系统的民族国家,就很难再统一为一个文化连续的国家。中国则不同,在这片大地上,朝代有更迭、政权有更替,但是文字一致、文化相通,分久必合,永远是统一战胜分裂,这种特性与汉字的超语言功能密切相关。汉字不是通过直接表达语音的编码方式记录语言,而是通过以表意为基础的多种编码形式记录汉语,这样就使其具有两个特点:一方面汉字可以准确记录语言,可以记录各个时代的口语,可以形成书面语,使语言更加严谨;另一方面,汉字可以超越方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论读什么音,其意义不仅历史连续,而且社会共知。

汉字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孕育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而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延续主要依靠文字记录、典籍保存。比如,甲骨文记录了商朝时期的祭祀、打猎、战役、农业、问病和天气等;金文记录了周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纵观世界文明史,在许多使用表音文字的国家,政权一旦由外族统治者取代,文字记录的语音语义大都发生彻底变化,当然不会有不间断的历史记载。然而在中国,前朝灭亡,后朝仍然使用同一个文字系统,递传几朝依旧是同一个文字系统,前后识读没有障碍,因而数千年来历史记载从无间断,各种文献丰富多样、传承有序。

汉字中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很多汉字本身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透过这些汉字,我们能够感受到先人的生活乃至其时的心理状态。因此,中国人历来对文字怀有敬畏之情,一方面体现为汉字演变中的继承关系,另一方面体现为后代对前代文献、书法的保存和传承,让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得以传承几千年来到当代,并被发扬光大。

汉字彰显着中华文化的独特神韵。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是文学的共性。中国的文学不仅仅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文字的艺术。我们读唐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时,只能是线性读出两句诗来,如果书写成: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样一来,我们就看到了另外一种非线性结构:门对窗、泊对含、东对西……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这种对仗是非线性的视觉结构。诗不仅是读的,也是看的。正如著名学者饶宗颐所说:“汉字只是部分记音,文字不作言语化,反而结合书画艺术与文学上的形文、声文的高度美化,造成汉字这一大树,枝叶葰茂,风华独绝,文字、文学、艺术(书法)三者的连锁关系,构成汉文化最大特色。”

汉字的悠久性、持续性和稳定性,使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得以完整记录、保存和传承。汉字记录了中国波澜壮阔的辉煌历史、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观念、璀璨的文学艺术、灿烂的发明创造、生产生活的智慧等,使中华文明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无论历史长河经历多少曲折,汉字体系一直保持基本稳定,犹如定海神针,维系了中华文化的根脉,推进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

(摘编自《求是》2024年3月)

【训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中秦始皇“书同文”的政策,以及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等例子,是为了论证汉字是国家传达政令和统一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保证。

B.材料中用诗句的不同排列方式,说明线性读出诗句能感受韵律美,而非线性结构体现词性对应,更能彰显汉字的独特神韵。

C.材料运用“定海神针”一词,有意强调汉字保存文化的功用,突出其在中华文化传承和维系中华文化根脉中的重要作用。

D.材料将世界上许多使用表音文字的国家与中国在朝代更迭后文字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论证了汉字对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重要作用。

2.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就是连续性。请结合材料,从汉字的角度分析中华文明具备这一特性的原因。

答:

上一篇: 阅读的力量
下一篇: 意美、音美、形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