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美、音美、形美

作者: 蒋应红

汉字创始阶段,言、象、意便结合在一起并形成了稳定的表达机制。许慎《说文解字》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系辞》又说:“圣人立象以尽意”。两句话结合起来,前一句是汉字的造字依据,后一句则是造字目的。正是汉字本身的状物性和会意性使其在图像、场景、意境的“文生”过程中具备了天然的优越性。而这种优越性不仅表现在内容方面,也表现在字形、结词方式等形式方面。内容方面不难理解,字形方面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书法:同一个字,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书体中有不同的意趣。而结词方式则在骈文、绝句、律诗、对联中表现得相对突出。

汉字言、象、意三位一体的属性在图画转译中表现卓越。我们知道,苏轼对王维的诗、画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从汉字的属性来看,王维的诗与画能产生“互译”的艺术效果,不仅得益于其高超的创作技巧和独特的审美意趣,而且也在于汉字本身具有立言摹象、图象尽意的强大功能。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月、泉、石”为象形字,“上”为指事字,“明、间”为会意字,“松、清、照、流”为形声字,这句诗中的十个“实字”(因为“文字为记事而作”,所以“有实字,无虚字”),每个字都依“象”而定,而“象”和线条结合在一起,便产生意味。如果按照律诗的内在要求将这十个字组合为两句话,我们发现,单个字的字形、物象、意蕴的审美性非但没有丧失,反而助力于整句诗的理解。再诸如“微风燕子斜”“天寒白屋贫”“山随平野尽”等都莫不如此,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能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密钥所在。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4年7月18日)

【探究】

“字因事造,而事由物起”的造字规则,使得汉语本身具有状物摹象、表情达意的天然优势。请结合下面的甲骨文、活动一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视觉结构、上文汉字的演变历史,谈一谈汉字言、象、意三位一体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