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遣思想,挖掘材料
作者: 陈士同高考作文命题在材料的选择上,立足主流价值观,切实发挥高考试题“立德树人”的功能,在强调“能力立意”的基础上有意突出价值导向,让考生从大时代看个人价值和意义,并将思考人生与关注现实有机联结,紧契或暗合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话题,与考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考生在挖掘材料时,固然要考量“内容”和“表达”,但其背后的真正推手是“思想”。有“思想”的驱遣,“内容”才能更加厚重;有“思想”的导引,“表达”才能更加酣畅。“若将天地常揣摩,妙理终有一日开”,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只有把“理”思量通透了,才能凸显思想的深度。这就要求考生在挖掘材料时做到两个方面:
1.观照力
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叫视力,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才叫眼光。在高考作文中,“观照力”主要指审视题目的眼光和眼界。有眼光,才有审视的长度;有眼界,才有审视的宽度。
2.开掘力
“角度决定观念”。高考写作中,“开掘力”主要指开拓、发掘的广度和深度。考生只有展开多角度挖掘,才能多维把握,从片面走向全面;只有展开深度挖掘,才能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高考作文命题材料多选用富于暗示性与启发性、弹性较强的材料,既便于考生多角度打开思路,又能使不同层次的考生发挥各自水平。考生要运用观照力与开掘力,对材料所蕴含的观点进行思辨性挖掘。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王一彪在一部优秀新闻文集的后记中,用三句话来概括这些文章的写作经验和切身体会:天安门上看问题,努力做到胸怀“国之大者”;田间地头找感觉,努力做到心里装着人民;鉴古学今求突破,努力做到笔端葆有乾坤。
新闻写作的道理,对青年的成长也会有所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维分析】
从语义关系和逻辑关系的角度分析,命题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前者交代材料话题的背景,后者从三个层面阐述了核心内容。很显然,后者是立意构思的关键。综合分析三句话的内容可知,它们并非并列关系,而是有内在递进关系的。从语义上看,这三句话直接指向的是新闻写作的问题,但是从广义的角度审视,其间却蕴含着丰富的做事做人的道理。从这个角度理解三句话,我们就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天安门上看问题”探讨的是从宏观视角纵览天下事,强调新闻写作要关注时代社会的宏大命题,比如要鉴照时代变迁、国家发展、家国情怀、历史与未来。由此,我们可以立意的角度有:做人做事要有大格局、大胸怀、大视野,不能只盯住某一点;心胸要开阔,应从全局、从大局观察和思考问题;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切不可只生活在狭小的圈子里,而应放眼世界,关注时代、心系家国、着眼未来。“田间地头找感觉”指出做人做事要把双脚扎根于大地,应专注于细节,观照实实在在的生活、思考切切实实的问题,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关注细节、实地求证。从这个层面着手,可以立意的角度有:做人做事要接地气,要有务实、实干的精神,重视细节、基层的力量;只有脚踏实地,才能真正感受大地的厚重;只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获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鉴古学今求突破”强调新闻写作要葆有乾坤,不仅要把根深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还要吸收古今中外写作方法的精华,提升自己的笔力。另外,为了做到笔力浑厚,所反映的内容不应为眼前所囿,还应该不断地突破和超越。由此,可以立意的角度有:做人做事要有突破意识、创新思维,而突破和创新是在广泛学习借鉴中提升的,能让自己更有力量。
通过对三句话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材料探讨的是新闻写作的问题,但还有更深层次的含意。不管是认识事物,还是解决问题,抑或是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我们不可片面、狭隘、不切实际地对待,而要有大情怀、大视野和大境界,脚踏实地,力求突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多的收获、更好的发展——这是写作立意的关键。文题写作任务中的“青年成长”,明确了立意构思和表情达意的方向;“你对问题的感悟与看法”,确定了要写作的主题。只有把这两点落到实处,作文才不会偏题、跑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