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色彩的文化意义
作者: 郭晓君 陈晓丹与官式建筑色彩被严格规定限制不同,民间建筑色彩完全由百姓自发形成,很多用法习惯被普遍接受认可,逐渐发展为民间约定俗成的规范。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居数量多、分布广,根据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同的地域民间建筑色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生活在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黄土高原上的百姓,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独特的住宅形式——窑洞。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窑洞的建造不断改进,黄土高原上冬暖夏凉的窑洞越来越舒适美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自然环境条件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农业收成,靠天吃饭使得人们对自然一直怀有依赖和崇拜,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同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人文观念。民居中老百姓或是使用材料的原色作为建筑的色彩,形成了天然去雕饰的审美观,或追求建筑色彩与自然色彩的协调,例如徽州地区的粉墙黛瓦同周围环境的色彩很好地融合。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在官式建筑中也可以发现,清祈年殿为祈求风调雨顺、农事丰年而建,屋面分三层,分别是青色、黄色和绿色,各象征天、地与万物,以传统颜色寄予了人和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自然观。
周王朝制定的一系列称为“礼”的制度规范,之后经过孔子改进,发展为以“礼”为核心的儒家文化。礼制文化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凸显统治者的至高权力,因此被统治者大力推行,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官方文化。中国传统建筑色彩受礼制文化的影响,也有一套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使用准则。如周时《礼记》记载“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黄”。这种色彩等级制度完全不是从审美角度考虑搭配用色,而是严格遵照执行礼制思想制度,使得中国传统建筑色彩在几千年的时间里稳定传承,高度程式化。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随着五行的哲学观念逐步发展,渐渐同传统色彩产生关系。五行、五色、五方、五季、五种动物相互联系,建立起了以时空万象为象征的中华民族独特的色彩体系。以明清紫禁城为例,宫殿屋顶为黄色琉璃瓦,五行说中黄位居中央,属土,是大地色彩的象征,寓意支配四方,同时也表示皇帝的威望和福泽绵延四方,因此被定为最高级别色彩;红色属火,蓬勃向上,主明,恰好符合“光明正大”的含义,因此,宫墙、门、柱子等都是红色;太子宫别名东宫,东方属木,色为青,有生发之特性,太子为未来的君王,所以屋顶采用青色琉璃瓦;黑白两色在紫禁城中鲜少使用,这是由于白色属金,时为秋天,位于西方,是日落的地方,黑色属水,时为冬天,位于北方,是荒凉的地方,两者寓意均不吉利,因此甚少使用。
中国传统建筑色彩丰富且协调,统一而不单调,包含了民族民俗、社会伦理、艺术美学等因素,是和谐的、丰富的、深邃的文化,在华夏文明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节选自《中国传统建筑色彩的文化意义》)
【赏析】
这篇学术论文先分述中国建筑色彩与民间风俗、人文观念、社会伦理、哲学观念的关系,后总结其文化意义,论证结构明确清晰。文章主体在论述中国传统建筑色彩文化意义时,先提出各自的分论点,然后以典型例证加以阐释,议论与具体事例相结合,增强了说服力。中国传统建筑色彩体现了中国人重实用的务实性格、重美观的审美追求以及重礼制的文化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