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好标题,写好开头

作者: 杨建斌

一、拟好标题

1.引用化用法,即引用或者化用大家所熟悉的诗词、歌词、名言、俗语、书名等作为作文的标题。这种标题往往言简意赅却意蕴丰厚,使人回味无穷。

2.形象修辞法,即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反诘等修辞手法拟题,可以使标题生动、鲜明、贴切。

3.诗情画意法,即运用诗歌或散文的风格,营造一种优美的意境,或景中藏情,或情中见景,或情景并茂,既有诗情,又有画意,韵味无穷。

4.巧用词语法,即充分地挖掘生活语言,利用相似词语的颠倒、谐音、形近等产生的独特魅力使标题幽默风趣。

5.反向拟题法,即把一些公认的常理作反向思考构成标题,往往能收到奇效,如“有志者未必事竟成”“前不见古人,后岂无来者”。

二、写好开头

1.概念描述法,即针对作文命题中的关键词,采用类似博喻的手法,从几个不同角度落笔,通过形象化的文字,实现由抽象概念到形象画面的转换。这种转换的目的,一是变抽象为具体,通过具体可感的事例,使原本抽象的概念转化成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具体形象。二是将原本笼统的概念,通过多角度的描述生成多元解读视角,为后面文字的多视角展开服务。这类开头,在结构上一般体现为先分后总:先用三或四个句子,从不同方面形象化描述概念;再用一个总结性短句,对前面的描述进行总括。最后的总结性短句是写作重点,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2.概念解说法,即在开头摆出概念,然后解说概念内容。这里的解说,并非科学说明,目的只在于引出核心观点。概念解说后,需要用一个总结性句子来引出全文主要观点。

3.语句排比法,即开头就运用排比句营造气势,语言风格要和谐一致,内容的代表性与概括性要强。这种开头法可以体现阅读面的广阔和思想的深度。与概念描述法相同,这类开头在一组排比句之后,同样需要有一个总结性短句,起到揭示全文中心的作用。

4.引用法,即开头援引名家名言、史实资料、定理定义、科学数据等,然后对前面的引用进行概括性点评。这类开头需要注意三个问题:其一,作为开头的引用内容不宜过长,最好在30字以内。其二,概括性点评尽可能简短,且必须在概括中点明作文的核心话题,最好能说明自己的核心观点。其三,引用与概括点评必须具备逻辑的合理性,要让读者一眼就明了二者的必然联系,不能生拉硬扯、牵强附会。

5.比较法,即开头通过对比或类比,凸显所要表现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在开篇处阐明宗旨,彰显意义。这类开头的材料要新颖、有可读性,语言要简练。考生要能从某一角度展示自己的写作素养,比如阅读面、语言驾驭能力等,切忌为了比较而生硬拼凑。

6.归类法,即将论述对象纳入其固有类别中进行类比或对比,强调共性、凸显个性。列举类别的语言以短句为佳,句子过长容易造成语言的冗杂和表意的错乱。需要强调的是,分类的目的不在于类别本身,而是要从分类中总结出某个结论性的观点,并用这个观点担当起全文的核心线索或中心论点的重任。因而,用来充当类别元素的内容,必须能够为表达主题服务。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惟进取也,故日新。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明初文学家刘基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

【思维分析】

这道作文题意在引导考生思考“知进”与“知止”的辩证关系。“知进”强调人确立自己的理想目标,持续进取,便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知止”,是适可而止,当止则止,给自己“叫停”,意味着心中有度,懂得节制欲望、控制本能。两者互相补充,我们才能做好人生的选择题。因此立意时应注意“进取创新”与“当止则止”的对立统一。写作时,考生要结合材料提出观点,了解“进”与“止”的深刻含义,指出“进”的勇气和“止”的智慧。

【写作示范一】

标题:知轻重,懂进退

开头: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可见个人的发展应与时代共进退。而当代,了解“进”与“止”的一笔一画,懂得“知进”和“知止”的一招一式,能让我们变得更加智慧。

【写作示范二】

标题:勇“进”善“退”,方显智慧

开头: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当进则进、该止则止呢?为家国大义,当大步前进;求个人私利,应适可而止。为心中情怀,当一往无前;因鸡毛蒜皮,要一笑而止。为长远发展,当进如疾风;见眼前诱惑,当止如丘山。顺应时代发展,与之共进退,就是我们最佳的“进”“止”智慧。

【写作示范三】

标题:把握进退之道,成就非凡人生

开头:进,是向前挺进,以得海阔天空;止,是收手止步,以得风平浪静。知进走得更远,知止走得更稳。唯有如此,才不会患得患失、进退维谷。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之句。伏流,指潜藏在地表下的水流。伏流虽不易被人发觉,但自有其重要价值。积聚的伏流一旦奔涌而出,就势不可挡。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

【思维分析】

考生写作时,可以从“伏流”这一自然现象引申到人生思考上来,感悟“伏流”默默积蓄、奔涌不辍的特点,思考其对我们个人成长或社会建设有何启示和意义。作文要能将伏流的特点联想、引申至人类优秀的精神品质上并加以展开。开头时,可以由材料引出中心论点,简要解释伏流的含义及象征意义。

【写作示范一】

标题:在沉潜中积蓄力量

开头:从伏流之“静”中,我们应学会内敛,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不被外界所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向,积蓄起足够的力量。

【写作示范二】

标题:崛起的力量——从伏流到汪洋

开头:伏流在地下时,需要穿越各种岩层、土壤,甚至要面对断层、裂缝等重重阻碍。然而,它们从未放弃,始终坚持不懈地向前奔流。同样,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像伏流一样坚忍不拔,不断挑战自己、克服困难,就能够抵达目的地,汇入汪洋,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写作示范三】

标题:以伏流精神,写汪洋人生

开头:梁启超的“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描绘了伏流从潜藏到奔腾的过程,寓意着一种潜在的力量在积聚到一定程度后,终将爆发出来,势不可当。这让我想到了那些以伏流精神在平凡中积聚力量,最终成就了汪洋人生的人。从伏流到汪洋,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磨炼。

上一篇: 实证探究,理性开放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