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探究,理性开放
作者: 刘应福任务锦囊
思辨性阅读中的“思辨”指向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要求考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探究。具体来说,考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文本实证,细读梳理
思辨性阅读是一个细读文本与梳理逻辑的过程。考生要理清文本内部的要素、结构与意义的关系,厘清文本中的事实与逻辑的关系。实证,强调尽可能排除主观观念与情感的影响,一切推断都必须基于文本。这就要求考生对文本进行全面、综合、系统的分析,“容不得半点自我想象与虚构”,以文本作为依据进行内容判断与分析。
2.探究意图,评估判断
思辨性阅读要求考生结合作者意图、社会背景、知识系统等进行探究,理解文本的内容、结构,体悟文本的内涵与价值。在思辨性阅读中,考生要对文本相关的背景知识、教材内容进行多元解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是非判断与因果推理,得出结论。文本理解分析、迁移探究与考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因此要在尊重文本与逻辑的基础上,完成情境任务。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材料一:科学精神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在继承人类早期历史发展的思想遗产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的积淀,体现着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
科学精神首先是一种理性信念。理性信念表现为对理智的崇尚。崇尚理智,就会强调对任何东西都应该审慎地加以思考,就是鼓励人们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就是要通过智力的迂回求索找到比直观所见更多更本质的东西,以便更深入地把握变动不居的现象。但是理性信念并不能直接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真正能够促进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的,是近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即实证方法。正是有了科学的实验方法,人们才有可能辨别关于世界本原的众多猜测究竟哪个更符合事实真相,而数学则为人们提供了这些知识更为精确的形式。批判态度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首先,批判态度反对将一切理论和假说神圣化。任何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都要经受反复检验,通过批判旧的理论使其得到修正甚至完全用新的理论取而代之。其次,批判态度是理论创新的动力。科学理论经受批判使自己的逻辑更严密,实验证据更精确,进而不断打破成见、推陈出新。再次,批判态度是科学真理客观性的保障。任何人、任何利益群体想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都要受到严厉批判。可是,批判不是完全否定,如日心说取代地心说,直到牛顿力学提出后才算完成。有时新和旧也是相对的,旧的理论也可以为新的理论所包容,如经典物理学就可以视为现代物理学的宏观近似。正是在开放地面对一切可能的批评与质疑的过程中,科学变得愈发成熟。当科学所秉持的批判态度延伸到科学外部之时,意味着科学同样要坦然接受来自科学之外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批判、反思和质疑,并带来认识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这对于破除科学的神话、减少科学的独断性非常有益。
批判和反驳之所以成为重要的科学理念和常态,关键在于对科学可错性的认定。波普尔强调:科学是一门可错的学问,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科学发展遵循试错模式。所谓试错模式,其基本路径是通过实验,正视错误、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再通过新的实验,不断向前推进。科学所追求的正是不断试错而向真理逐渐逼近的过程。
(摘编自刘大椿《论科学精神》)
材料二:平日里,我们称赞某个东西的时候,经常说这个东西“很科学”,在这样的语境中,科学当然被假定等于正确。但是只要稍微思考一下,我们就知道科学不等于正确。
因为科学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进步的时候肯定就把前面的东西否定了,前面那些被否定了的东西,今天往往被认为不正确。比如,我们以前认为地球在中心,太阳围着地球转,后来我们知道是地球绕着太阳转,再往后我们又知道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我们还知道地球绕日运行也不是圆周运动而是一个椭圆,再后来我们又知道椭圆也不是精确的椭圆,它还有很多摄动,如此等等。
由于科学还在发展,所以谁也不能保证今天的科学结论就是对客观世界的终极描述,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都知道这不是终级描述。以后科学还要再发展,从未来的结论来看,我们今天的认识就不正确了,或者退化为一个特例——比如牛顿力学退化为相对论效应非常小的情况下的特例,等等。旧的结论总是被新的结论取代,那么那些被取代的结论,它们是不是还称得上科学呢?
对于“科学不等于正确”的观点,曾遭到了很多人的反驳。其中一种反驳的路径是,要求把被今天的科学结论取代了的部分从科学中拿出去,所以说托勒密的天文学现在就不是科学,因为它不正确。但是如果遵循这种路径,那么哥白尼也不正确,也不是科学,牛顿也不正确,也不是科学。为了保证自己逻辑自恰,一旦宣称托勒密不是科学,你就必然宣称哥白尼、牛顿、开普勒、伽利略等等都不是科学——只要有一点今天认为不正确的地方,它就不是科学。那么科学还剩下什么?只剩下爱因斯坦勉强站在那里。但是谁知道呢?说不定哪天又有一个新发现,爱因斯坦又不正确了,那么他又会被从科学殿堂里踢出去。
要是这样的话,科学就将不再拥有它自身的历史,只存在于当下这一瞬,此前一秒钟的都不是科学,这样的话就整个否定了科学自身的历史。所以这个路径是走不通的。
我们当然要承认以前的东西是科学,判断一个东西是不是科学,主要不是看它的结论正确与否,而是看它所采用的方法和它在当时所能得到的验证。因此被我们放弃了的理论和结论仍然是科学,它们的科学资格不能被剥夺。
(摘编自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关于科学的三大误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理性信念崇尚理智,鼓励人们要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以便更深入地把握事物本质的东西。
B.科学精神包含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具体内涵包括反对将理论神圣化、提倡理论创新、保障真理客观性。
C.要想破除科学的神话、减少科学的独断性,还需要接受来自科学之外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批判。
D.在作者看来,被放弃了的理论和结论仍然是科学,即便它们不正确,但它们的科学资格不能被剥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理性信念使人们认识到自然规律;而实证方法,即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使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
B.科学理论需要经受批判和反驳使自己的逻辑更严密,实验数据更精确,进而不断打破成见、推陈出新。
C.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提出,使得经典物理学的绝对时空观念被打破,可见,今天的科学结论不一定是终极描述。
D.牛顿力学退化成相对论效应非常小的情况下的特例,由此可知,伴随科学发展,很多旧结论会被新结论取代。
3.下面所给的示例中不属于材料一所说的“试错模式”的一项是( )
A.巴斯德通过“鹅颈烧瓶实验”提出生物只能源于生物的“生生论”;而之前,“自生论”一直统治微生物学。
B.卢瑟福预测“原子核里很可能存在中性粒子”,查德威克用云室测定出和质子质量一样且不带电荷的中子。
C.传统燃素说盛行之时,拉瓦锡通过金属煅烧实验以及精确的定量实验,提出了物质燃烧的氧化学说。
D.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践中批判古典经济学诸方面的缺陷,继承其优秀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
5.结合材料一,以《石钟山记》为例,简要分析苏轼身上所具有的科学精神。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