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愈辨愈明吗?
作者: 季羡林学者们常说:真理愈辨愈明。我也曾长期虔诚地相信这一句话。
但是,最近我忽然大彻大悟,觉得事情正好相反,真理是愈辨愈糊涂。
我在大学时曾专修过一门课:西洋哲学史,后来又读过几本《中国哲学史》和《印度哲学史》。我逐渐发现,世界上没有哪两个或多个哲学家的学说完全是一模一样的。有如大自然中的树叶,没有哪几个是绝对一样的。有多少树叶就有多少样子。在人世间,有多少哲学就有多少学说。每个哲学家都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有多少哲学家就有多少真理。
专以中国哲学而论,几千年来,哲学家们不知创造了多少理论和术语。表面上看起来,所用的中国字都是一样的;然而哲学家们赋予这些字的含义却不相同。比如韩愈的《原道》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文章开头就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韩愈大概认为,仁、义、道、德就代表了中国的道。他的解释简单明了,一看就懂。然而,倘一翻《中国哲学史》,则必能发现,诸家对这四个字的解释多如牛毛,各自自是而非他。
哲学家们辨(分辨)过没有呢?他们辩(辩论)过没有呢?他们既辨又辩。可是结果怎样呢?结果是让读者如堕入五里雾中,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我顺手举两个中国过去辨和辩的例子。一个是《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我觉得,惠施还可以答复:子非我,安知我不知子不知鱼之乐?这样辩论下去,一万年也得不到结果。
还有一个辩论的例子是取自《儒林外史》:丈人说:你赊了猪头肉的钱不还,也来问我要,终日吵闹这事,哪里来的晦气!陈和甫的儿子道:老爹,假如这猪头肉是你老人家自己吃了,你也要还钱?丈人道:胡说!我若吃了,我自然还。这都是你吃的!陈和甫儿子道:设或我这钱已经还过老爹,老爹用了,而今也要还人?丈人道:放屁!你是该人的钱,怎是我用的钱,怎是我用你的?陈和甫儿子道:万一猪不生这个头,难道他也来问我要钱?
以上两个辩论的例子,恐怕大家都是知道的。庄子和惠施都是诡辩家。《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要说这两个对哲学辩论有普遍的代表性,那是言过其实。但是,倘若你细读中外哲学家辨和辩的文章,其背后确实潜藏着与上面两个例子类似的东西。这样的辨和辩能使真理愈辨愈明吗?戛戛乎难矣哉!
哲学家同诗人一样,都是在作诗。作不作由他们,信不信由你们。这就是我的结论。
1997年10月2日
(选自《心安即是归处》,有改动)
◆提炼
组合选材要求对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最后综合得出结论。考生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虽然选择多样化,但是要想写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好文章,就要使选定的材料具有有机联系,并且要有一条一脉相承的主线,将其贯穿起来,这也是写作中的一个难点。这篇文章选材时紧密围绕“真理愈辨愈糊涂”展开,无论是哲学史上的学说差异,还是具体辩论事例,都指向辨和辩导致的混沌、无定论,选材与观点契合度高。
季羡林先生的选材跨越中西方哲学领域,既提及西洋哲学史,又列举中国哲学的例子,从宏观层面展现哲学学说的多样性,为“真理愈辨愈糊涂”提供广泛背景。如举例中国哲学中对“仁、义、道、德”诸家解释多如牛毛,凸显不同哲学家观点各异,有力支撑了论点。文中选取《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关于鱼之乐的辩论,以及《儒林外史》中丈人与陈和甫儿子关于还猪头肉赊账的争执,这两个例子生动且典型。前者是哲学经典辩论,后者虽来自小说却反映了日常事理辩论,二者都表明辩论易陷入无结果的困境,生动地诠释了观点,使读者易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