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有所息与“生无所息”
作者: 杨嘉硕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寥寥数语,引发了我深深的思索:人究竟能不能“生无所息”?或者说得实际些,我现在该不该“有所息”?
若选择“生无所息”,秦始皇、诸葛亮、袁隆平便是典范。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如同为华夏巨轮校准了航线,使民族文化融合与经济交流得以顺畅进行,为中华大一统铺平了道路;诸葛亮为兴复汉室,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忠诚与智慧,成为后世传颂的不朽篇章;袁隆平穷其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推动农业科技飞跃,让无数人免受饥饿之苦。可以说“生无所息”者,应当都是实干家,他们不辞劳苦,不断推动着人类进步。
再来看“生有所息”者,大致分两类:
一类人终日沉溺于安逸,不想拼搏奋斗。小到当下依靠父母供养、不愿独立奋斗的“啃老族”,大到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他们坐享其成,消耗社会资源,终酿恶果。“啃老族”丧失独立人格与生活能力,路易十六则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引发民众不满,最终命丧断头台。可以说,这类“生有所息”者好逸恶劳,到头来终将尝到恶果。
还有一类人如陶渊明、庄子,他们懂得享受生活,同时也能自力更生。他们深知,无论权贵还是平民,最终都将归于尘土。陶渊明远离官场喧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在田园生活中寻得内心宁静;庄子追求精神自由,著《逍遥游》,超脱于世俗纷争。他们并非未曾拼搏过,而是在经历“无所息”后,看透世间纷杂,选择以豁达乐观的心态“有所息”。可以说,他们让自己的人生过程开心一点,不必哭丧着脸求人,不必经历世事浮沉,珍视当下所有,享受人生,“鼓盆而歌”。于此,我们可以说:“没有经历过‘无所息’的‘有所息’是无意义的。”
由此可见,无论作何选择,都应该先经历“无所息”的生活,方能得知人间百味,从而决定何去何从。未曾经历拼搏奋斗的“生有所息”,是空虚而无意义的。当下的我,正值“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恰是积累知识、锻炼能力的黄金时期,当然不应放松。此时若选择安逸的“有所息”,未来想要做一番事业时,会没有心力和能力去做,不免成为一件憾事,永远无可弥补。现在,我终于可以回答开始的问题:
“无所息”才是我现在应该做的选择,这样才能不留遗憾!
【浙江绍兴市诸暨市海亮高级中学英才(2)班】
◆点评
作文以“生无所息”这一典故展开,深入探讨是否该“生无所息”的问题,通过对不同选择的分析,得出无论最终选择何种生活方式,都应先经历“无所息”的结论。文中列举秦始皇、诸葛亮、袁隆平论证“生无所息”者推动人类进步,以“啃老族”和路易十六展现“生有所息”中消极怠惰者的危害,用陶渊明、庄子阐述“生有所息”中自力更生者的心态。这些论据涵盖古今中外,涉及不同领域,有力支撑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蒋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