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的创新与突破

“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北斗”组网、高铁飞驰……近年来,从高端装备到精密仪器,从重大工程到基础材料,“中国制造”让世界刮目相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已绘就,中国制造正扬帆!

【热点1】

中国铁路打造中国制造新名片

一辆高铁列车,零部件超4万个,从研发、制造到运维服务,设计生产动车组零部件的核心企业超100家、参与企业超2100家;一张铁路网,高原、高速、重载、极寒,昼夜无休,涉及信息、建筑、能源、机械、装备制造等多种产业,由全球门类最完备、规模最庞大的工业体系支撑。中国铁路用较短时间,实现了“弯道超车”。速度的提升,代表技术的突破;无人的前沿,意味自主的探索。以“高铁大脑”网络控制系统为例,测试平台自己开发,网络芯片自己研制,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如今,复兴号采用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到84%。

◆解读

中国铁路的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的缩影,既有速度,也有温度,既有矢志创新的锐气,也坚守始终为民的价值。铁路映照复兴路,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终将实现。

【热点2】

以中国制造助力极地科考

20世纪80年代长城站、中山站施工时,靠的是肩扛、人抬、绳拉,机械设备极其有限。如今在秦岭站工地,我们投入了高空作业车、装载机等34台(套)机械设备,施工效率大幅提升。我们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像“搭积木”一样实现了极地模块化、装配式施工,不到60天时间就顺利建成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我们还应用了特种耐候钢等新材料,不仅解决了超低温下的钢材“冷脆”难题,还能抵御海岸环境强腐蚀。秦岭站通过装配式施工最大限度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还创新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应用无甲醛无氟材料,兑现了“不破坏南极环境,不带走滴水片石”的承诺。秦岭站采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占比超过60%,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有效降低。

◆解读

风雪兼程,破冰筑屋,“中国制造”不断通过科技创新引领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极地征途上必将见到更多中国建造、中国身影、中国奇迹。

【热点3】

工厂变智慧,中国智造有活力

一辆新能源汽车,需要超过1万个软硬件才能“连珠成串”;坐在驾驶舱内,可遥控千里之外的矿山无人挖掘机……2024年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链”会友、聚“链”成群,展现中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态势,推动供应链成为国际合作的“共赢链”。今天,传统工厂经过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正迸发出大能量。在安徽界首,走进一家纺织工厂车间,看不到油漆斑驳,听不见机床轰鸣,闻不到刺鼻机油。其中,主机设备数控化率100%,单位产量提高30%,吨纱综合能耗降低25%。通过智慧操控系统,几名工人就可以管理整个生产线。智能工厂代表着中国智造的高度,传统工厂的转型升级代表着中国智造的广度,二者共同为构建高效、韧性、智慧产业链供应链打下坚实基础。

◆解读

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让无数个传统工厂延伸触角,形成更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系统。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向“新”而行、因“新”而进,我们迈出了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履。

【热点4】

航展上的科技“高光时刻”

航空航天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不仅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也可广泛运用于电子信息、资源勘探、新能源等领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2024年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彰显技术实力的国产客机C909与C919收获新订单;颇受关注的国产低空载人飞行器,引来不少海外客商乘坐体验;飞机地面燃油交输系统正式展出,经实践验证能有效减少资源消耗……蕴含着硬核科技的中国制造,擦亮了中国航空航天的“金名片”。我国自主研发的AEF1200发动机首次展出,嫦娥六号取回的月背月壤样品首次向国内公众展出,全球首颗静止轨道微波气象卫星模型展出……本届航展首发首秀了一批自主研发的“高精尖”装备,全方位展示了我国航空航天领域的创新成果。

◆解读

探索星辰大海,唯靠奋楫扬帆。从中国航展的“高光时刻”出发,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奋进,我们应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让航空航天事业飞向新高度、拥抱新未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