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作者: 丁兆丹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做友好合作的践行者、文明互鉴的推动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共同开创世界的美好未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始终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语出我国古代典籍《礼记·礼运》,是儒家思想关于理想社会的重要表述。原文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大道之行的基础,是构建理想社会的重要原则,这一理念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被历代儒家学者所推崇,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思想在先秦时期就已普遍存在,《尚书》《左传》《吕氏春秋》等典籍中,就记载了不少“天下为公”的相似表述,比如“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公家之利,知无不为”“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蕴含着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朴素理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一理念,经过历代儒家的继承和发展,在秦汉以后逐渐成为社会主流观念之一。它不仅是个人心性修为的崇高境界、社会公德的重要原则,同时是治国理政的社会理想和指导理念,具体体现在政治体制、社会治理、文化观念等多个方面,如选贤任能、公私分明、倡导公德、天下一家等。千百年来,“天下为公”的理想薪火相传,留下了灿若星河的文字坐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岁月更迭、时代更替中,这一思想积累了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虽然不同时期表述有所不同,但向往“天下为公”并为之努力奋斗的内核始终没变。如今,“天下为公”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已化作中国人精神深处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各项事业不断推进,“天下为公”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得到新的诠释和实践,并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在重要讲话中提到“天下为公”,深刻阐明了这一理念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了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思想一脉相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天下大同、命运与共,体现出对建设一个公平公正世界的不懈追求。当今时代,是经济全球化时代,更应是大道畅行的时代。面对气候变化、资源紧张、贫富差距、数字鸿沟等全球性挑战,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唯有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多次被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和多边文件。“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念,已成为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
当前,中国已成功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欢迎其他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推进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新贡献。
(选自《光明日报》2025年1月17日,有删节)
◆提炼
1.深度挖掘传统理念本质。提取本质就是要在认识、加工和整合的基础上,发掘出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这篇时文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一理念追根溯源,准确地抓住了其核心本质,并且梳理了其在先秦时期诸多典籍中的相似表述,展现了该理念在早期中国文化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2.精准把握理念时代内涵。文章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现代社会得到了新的诠释和实践,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强调了其对建设公平公正世界的意义,彰显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秉持的共谋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