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须强化四种思维
作者: 陆雅琴 唐惠忠面对高考作文题,考生认识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的能力与水平,是决定笔下作文质量的关键。考生思维品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文的优劣。发展好审辨式思维、因果式思维、聚焦式思维以及创新式思维四种能力,是提高考场作文尤其是议论文写作水平的关键。
一、审辨式思维
许多看法,都是局部的真理;许多观点,并不是非黑即白,我们必须避免不是真理就是谬误的简单思维,学会审辨式思维。比如对于下面这道作文题,我们在写作时就可以运用审辨式思维。
对已有知识的综合,是创新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考生可以将“综合”分为“一般性梳理、归类、发现规律的综合”和“改变原有布局、体例、样式的综合”;可以将“创新”分为“颠覆性的、从无到有的创新”和“样式、体例、氛围、感受上的创新”。这样一来,立意空间就大大地开阔了。下列观点,都是可取的:
1.“对已有知识的综合”虽然有了梳理与整合,但仍停留在“已有知识”层面,即“传承与创新”中的“传承”层面,而“创新”需要的是内在的变化和外部的契机。
2.仅仅对已有知识进行综合,并不足以构成创新的全部,创新还包括新想法的生成、实验、验证和实施。我们既要认识到对已有知识综合的价值,又不能满足于这种状态,还要保持开放和好奇的心态,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途径。
3.对已有知识的综合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手段。我们应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注重对已有知识的积累和综合,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4.主体的“综合”水平与程度,决定了“已有知识”是否能有所创新,其中包括主体对当前社会环境、背景、需求等的细致分析与预测。我们只有确立当代意识,才可能形成当代价值,而创新必须根植于当代价值之上。
二、因果式思维
世界上没有无因之果,“知其然”固然重要,“知其所以然”更为重要;同时,任何现象都会引发其他现象。我们分析问题(包括审读题意)时,既要看到某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又要看到它会引出的结果,而不能将原因、结果割裂开来看待。比如对于下面这道作文题,我们在写作时就可以运用因果式思维。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何谓“认可度”呢?认可度不是“认可”,“度”字代表群体性质,即群体的判断倾向。考生要善于归因,探明“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的原因究竟有哪些,以及不能拔高“认可度”作用的原因又有哪些。具体的原因分析如下:
1.社会性。将他人的认可度用作自己评判事物的依据,源自所谓的“同理心”,其中的逻辑在于大部分人对于事物价值的判断标准是一致的。这一理念的要义在于判断者处在同一个价值体系中。其实,将他人的认可度作为参考标准不是不行,但“人是自己价值判断的主体”这一原则是更重要的前提。
2.时间性。一般而言,经过时间沉淀的事物认可度更高,也更具价值。但认可度作为人们对事物既往表现的评价,是“过去式”的。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当时的好未必能延续到现在,以往的差也不是不可能发生转变。用旧眼光指导新判断,的确省事,但是,理性的人应从当下的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三、聚焦式思维
高考作文提供的话题如果比较宏大,直接写很容易泛泛而谈、不着边际,这时候最重要、最有效的立意方法就是运用聚焦式思维,“化大为小”“大题小作”。比如对于下面这道作文题,我们在写作时就可以运用聚焦式思维。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运用聚焦式思维可以立意如下:
1.专论“一颗好奇心,是我们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动力源泉”(或“不满足于现状/独创精神,是让未知之境成为我们不断追寻星辰大海的原动力”,或“欲抵达未知之境,必须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
2.专论“寻找未知的自己”:比坚持自我更重要的是找到自我,找到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一直想做的是什么,这些才是坚持的前提。
3.专谈从名著阅读中获得未知的惊喜:“多读书,读经典”,这一条不断抵达未知之境的路,可以让我们丰富但不自满,悲悯而不悲伤,自足却不寂寞。
4.专谈神话故事、文学典籍或科幻小说中蕴含的探索精神,激励我们向着深远处不断行进。
5.专谈“未知的旅行”,可从中引申出“我们不断重复前人的路,从未走过自己的路”之论题,探讨旅行的心境,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创新式思维
高考作文尤其是议论文表达自我认知、阐述感受感悟,应力避人云亦云,力求有所发现、有所突破,“用纯粹的自我去构思即将要书写的文章”。比如对于下面这道作文题,我们在写作时就可以运用创新式思维。
“质疑××,理解××,成为××”成为流行语。有人认为,“质疑—理解—成为”是客观存在的动态心理过程,也是心智成长、成熟的必经阶段。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文题材料强调“心理”“心智”,是把“理解”作为过程中的要点;强调“客观”“必经”,是锁定了三者的顺序;强调“成长、成熟”,是将“质疑—理解—成为”解读为积极的发展。运用创新式思维,可以发现:
1.破“客观过程”——事唯经过方知难,存在“质疑”的情况下,“成为”往往发生在“理解”之前。
2.破“成长、成熟”——材料中的从“质疑”到“成为”也可能是对现实的妥协,所谓“理解”也不过是自我麻痹、自找台阶。其实,许多人常使用这一流行语来自嘲。
运用创新式思维使攻守形势转变后,我们议论的重点就放在了“理解”和“成为”的关系上。据此,可以创意立论如下:
1.“质疑,理解,不成为”是一种值得思考的人生选择。它提醒我们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批判性思维,理解自己和他人,同时也要勇于作出“不成为”的智慧选择。
2.局中人也要有自己的解困之法。从“质疑”到“理解”,也许成为前人,也许还是自己,但最重要的是要做更好的自己,这才是“成为”的更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