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化大浪中,不喜亦不惧

作者: 余俊杰

南北朝的江淹在《恨赋》中感慨:“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从现代视角看,这话似乎过于悲观消沉,但在江淹所处的时代,却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当时的人们,大多只能直面残酷的现实,江淹写下这般无奈的文字,也就不难理解了。但人类可以运用自己非凡的智慧,超脱万物,从容面对死亡。

提及对死亡的态度,不得不提到魏晋时期的曹丕。一场疾疫无情地带走了曹丕众多亲友,他在与吴质的书信中写道:“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他伤悼亡友的早逝,恻怛悲哀。而他在《营寿陵诏》中却说:“骨无痛痒之知。”他此时已拥有超脱的生死观。由此可见,人的生死观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经历与思考中逐渐形成的。曹氏父子身处乱世,深知生命短暂,应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伟大的事业中。这种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对死亡的淡然,与江淹的态度截然不同,根源便在于他们有着经天纬地的才能与抱负。如此一来,曹操“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慨,以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壮志豪情,就容易理解了。

再看苏轼,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留下“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千古名句,十分洒脱。苏轼一生宦海浮沉,此时四十七岁的他,历经多次贬谪,仕途坎坷。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他找到了自我解脱的方法。苏轼的作品常常流露出“一切皆空”的观念,他面对人生挫折,意识到个人在历史长河与命运洪流中的渺小,最终选择放下执念,以一种豁达超脱的心态面对人生与死亡。

曹氏父子统一中国北方,建立不世之功;苏轼虽仕途不顺,却在文学领域独树一帜,成为千古名家。他们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全力以赴地活着,实现了自身独特的价值。正如陶渊明所言:“纵化大浪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无论是建功立业的曹氏父子,还是文学造诣登峰造极的苏轼,都有足够的底气和资格从容面对死亡。

我们无需刻意美化或恐惧死亡,只需珍惜当下,将自己想做的事一一做好。唯有如此,当无常降临,才能坦然面对,而不是满心遗憾、饮恨而终。

【浙江绍兴市诸暨海亮高级中学英才(2)班】

◆点评

作文从江淹诗句引出对死亡态度的讨论,接着对比曹氏父子、苏轼的态度,得出应珍惜当下、坦然面对无常的观点。作文联系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及根源,深化了对死亡态度的探讨。考生对历史人物从更大的范围进行观照,认识深刻。

【蒋平/供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