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文化动力
聚焦热点
乡村振兴需要精神驱动力,让乡村实现由表及里的提升。强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厚植文明乡风,可以有效激发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在乡村落地生根。可以说,乡村振兴也需要百花齐放、各美其美。
【热点1】
“村跑”火热,跑出特色
“村跑”,就是一些地方选取特色乡村路线,开展半程马拉松,或者3公里共富跑、欢乐跑、健康跑等。选手们一边跑步,一边游“村景”、逛“村集”、品“村宴”。穿过美丽的乡村风景线,选手们收获精神层面的获得感、松弛感,也收获乡土味十足的奖品:竹林鸡、有机鱼、大白鹅、杨梅酒……乡村风土人情“赚足了眼球”。一场成功的“村跑”,就是一张美丽的名片。“村跑”把乡村里的一个个特色“盆景”串联成“风景”,让更多人看到乡村的魅力。一些地方将民俗、民宿、农家乐、采摘等一大批旅游资源串联激活,还打造了咖啡店、农村书屋等消费场景,吸引游客前来参赛、打卡。
◆解读
与“村超”“村BA”等动辄数以万计的观赛人数相比,“村跑”规模很小。但是这样“小而美”的赛事依然迸发出了大能量。“村跑”火热,“出圈”只是第一步。要跑得长久,必须跑出特色、跑进人心。
【热点2】
“村晚”圈粉,又土又快乐
所谓“村晚”,就是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乡村文艺晚会,没有明星参与演出,舞台、道具、服装都比较简单。在“村晚”的舞台上,村民们既是导演也是演员,既是组织者也是亲友团。出人意料的是,这种村民当主角的土味“村晚”却火爆全网。看过“村晚”,不少人感慨:又土又快乐,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近年来,村里的年轻人逐渐成为“村晚”的主力军,为“村晚”引入许多新元素。一些地方还顺势推出了“村晚”体验路线、举办“村晚”土特产拍卖会等,不断探索“村晚”的更多可能。
◆解读
“村”是“村晚”的灵魂。在这方小小舞台上,节目接地气、有生活,呈现的是原汁原味的乡土故事,台上台下的村民有同感、能共鸣。抓住村民的审美情趣,把节目演到人们的心坎上,这就是“村晚”的真谛。
【热点3】
“村咖”热销,催生新活力
“村咖”兼具城市的精致感以及田园生活的松弛感,又具有社交属性,是年轻人对冲紧张生活的“世外桃源”。据统计,全国有超过4万家咖啡馆在村里。在江苏,核心景区面积仅2平方公里左右的南京佘村,就有15家咖啡店;位于苏州的太湖生态岛上,集聚着50多家村咖,有的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店。在乡村咖啡馆,品味的不仅是咖啡,更是新鲜空气、山间野趣。“咖啡+景区”“咖啡+民宿”“咖啡+露营”等元素的组合,逐渐成为乡村旅游新风尚,催生出源源不断的发展新活力。
◆解读
“村咖”的兴起,关键不在于咖啡本身,而在于乡村。潺潺流水,葱郁树林,老宅里升起的袅袅炊烟,只要有想法有创意,这些日常生活都是取之不尽的宝藏。
【热点4】
非遗之光,点亮乡村
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5年1月,广袤乡村的非遗新春焕发出新光彩:一台社火,民俗文化唤醒浓浓年味;一支湖笔,文房瑰宝写下新春祝福;一场“村晚”,非遗表演点赞新时代……非遗之光正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如今,除了非遗春节,非遗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与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开发出了更多“非遗+国潮”“非遗+动画”等“非遗+”产品,实现了非遗在新时代的创新性传承与发展。非遗还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手段,通过时装、家居、文创产品等形式,以更时尚、更实用的方式走进更多年轻人的生活。
◆解读
乡村是春节习俗的发源地,也是许多非遗文化的发源地。许多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民间艺术都产生于乡村,并在乡村代代相传。如今,从乡村走出去的非遗文化瑰宝,也反哺着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