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的比较、综合、分析
作者: 姜有荣考点概述
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材重点选用历史事件与评论相结合的文本,考点与教材关联,难易适中。从2025年“八省联考”适应性演练来看,从内容概括到智慧传承,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重点考查概括能力,包括寻找方法、概括相同点、概括论点论据论证。“八省联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系元稹为白居易《白氏长庆集》所写“叙文”(序言),交代了一般序言皆有的作者简介、文集内容等信息,结尾处“至于乐天之官秩景行,与予之交分浅深,非叙文之要也,故不书”提出本序与别的序不同之处。试题第14小题是就结尾这句话,问本序“叙文之要”是什么,要求考生进行反推,思维强度明显增大。综合来看,何为“叙文之要”这一个问题要求对文本内容进行总结概括。这样的题目设计契合了未来社会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即善于联系、比较、综合、分析,从多方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并加以整合。
试题演练
(2025年八省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白氏长庆集》者,太原人白居易之所作。居易,字乐天。乐天始言,试指“之”“无”二字,能不误。(作者自注:具乐天与予书。)始既言,读书勤敏,与他儿异。五六岁识声韵,十五志诗赋,二十七举进士。贞元末,进士尚驰竞,不尚文,就中六籍尤摈落。礼部侍郎高郢始用经艺为进退,乐天一举擢上第。明年,拔萃甲科。由是《求玄珠》《斩白蛇》等赋,新进士竞相传于京师矣。未几,入翰林,掌制诰,比比上书言得失。因为《喜雨诗》《秦中吟》等数十章,指言天下事,时人比之《风》《骚》焉。
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前后多以诗章相赠答。会予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韵律诗及杂体,前后数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然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堠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①,衒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作者自注:扬、越间多作书模勒乐天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予尝于平水市中,见村校诸童竞习歌咏,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②。”固亦不知予之为微之也。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
长庆四年,乐天自杭州刺史以右庶子诏还。予时刺郡会稽,因得尽征其文,手自排缵,成五十卷,凡二千二百九十一首。前辈多以“前集”“中集”为名,予以为陛下明年当改元,长庆讫于是,因号曰《白氏长庆集》。至于乐天之官秩景行,与予之交分浅深,非叙文之要也,故不书。长庆四年冬十二月十日,微之序。
(节选自《元稹集》卷五十一)
〔注〕①模勒:仿照原样雕刻。②微之:元稹,字微之,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1.下列对材料中黑体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骚》,文中指《诗经》中的《国风》与《楚辞》中的《离骚》。
B.会,恰巧、适逢,与《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的“会”意思相同。
C.“召而问之”与《论语·学而》中“学而时习之”的“而”用法不相同。
D.刺,指担任州刺史或郡守,与《屈原列传》“以刺世事”的“刺”意思不同。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自小聪慧,与一般儿童不一样,刚开始学说话时,就能明确无误地分辨出“之”与“无”字,后来他在给元稹的书信中曾经提到过这一细节。
B.礼部侍郎高郢开始用儒家经典来决定录取或黜退,白居易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他所创作的《求玄珠》《斩白蛇》等赋在新进士中广泛流传。
C.由白居易、元稹所引领的新诗风十分流行,时人纷纷仿效,称之为“元和诗”,扬、越等地常常有人雕版印制元、白二人的诗作,并叫卖于市井之中。
D.元稹在会稽时亲自收集并编辑了白居易的作品,共成五十卷,因为考虑到次年皇帝要把年号改为“长庆”,就把这部作品集命名为《白氏长庆集》。
3.根据材料,说说在元稹看来“叙文之要”应包含哪些内容。
答: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庄宗即位于魏州,崇韬加检校太保、守兵部尚书。汴人急攻杨刘城,明宗在郓,音驿断绝。庄宗计无所出。崇韬启曰:“段凝阻绝津路,苟王师不南,郓州安能保守!臣请于博州东岸立栅,以固通津。”率万人夜趋博州,渡河版筑,昼夜不息。居三日,梁军至,城垒低庳,战具不完,崇韬身先督众,四面拒战,有急即应。城垂陷,俄报庄宗领亲军次西岸,梁军闻之退走,因解杨刘之围。
是时天下已定,寇仇外息,庄宗渐务华侈,以逞己欲。由是景进、王允平等于诸道采择宫人,内之宫掖。三年夏,酷暑尤甚。庄宗常择高楼避暑,皆不称旨,即令宫苑使经营之。崇韬奏曰:“内中营造,日有縻费,属当灾馑,且乞权停。”不听。会客省使李严使西川回,言王衍可图之状,乃以继岌为都统,崇韬为招讨使。及大军至,王承捷、唐景思以城降,又下三泉,军声大振。及六军使王宗弼归款,行赂先招讨府,求为蜀帅,崇韬许之。庄宗初闻崇韬欲留蜀,心已不平,又闻全有蜀之妓乐珍玩,怒见颜色。即令中官马彦珪驰入蜀视崇韬去就,如班师则已,如实迟留,则与继岌图之。四年正月六日,马彦珪至军。诘旦,从袭以继岌之命召崇韬计事,继岌登楼避之,崇韬入,左右楇杀之。崇韬尝从容白继岌曰:“蜀平之后,王为太子,待千秋万岁,神器在手,宜尽去宦官,优礼士族。”内则伶官巷伯,怒目切齿;外则旧僚宿将,戟手痛心。
(摘编自《旧五代史·唐书·郭崇韬传》)
材料二:国无衅,而后可以伐人。唐庄宗勇而善战,威震诸国。然其克敌之后,幸一日之安,国有土崩之势而不知也。一时功臣,未有识安危之几者。惟郭崇韬智勇兼人,知其不可,力言而不见听,求去而不见许,中外佞幸视之仄目,崇韬深病之矣。时方欲伐蜀,崇韬欲立大功,为自安之计,将兵六万以出。兵不逾时而克成都降王衍,料敌制胜之功,可谓盛矣。然崇韬知蜀之易与,而不知唐之已乱,挈其良将劲兵,西行数千里,虽立大功,而不免谗死于蜀。征蜀之兵未还,而赵在礼为乱河朔,克汴入洛,遂无一人能御之者。向使西师不出,崇韬不死,河朔叛臣心有所畏,不敢妄动,则庄宗不亡。嗟乎!韬冒衅以伐人,而以为安,惜其有智而未始学也。
(摘编自苏辙《历代论·郭崇韬论》)
1.下列对材料中黑体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使……巩固,使动用法,与《过秦论》中“以愚黔首”的“愚”用法相同。
B.内,同“纳”,接纳,与《离骚》中“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的“内”意思不相同。
C.“如班师则已”与《送东阳马生序》中“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的“则”用法不相同。
D.与,敌、对付,与《六国论》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字意思相同。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崇韬既有胆识,趁着夜色率领部队渡河赶修工事,又能鏖战,督促部队在条件极为不利的情况下顽强地阻击攻城之敌,因此苏辙评价他勇猛过人。
B.庄宗早年能亲自上阵,四处征战,不辞劳苦,但是平定天下之后,就逐渐忘记了创业艰难,酷热的天气都无法忍受,所以苏辙评价他“幸一日之安”。
C.举兵伐蜀的发动者是客省使李严,他认为“王衍可图”,机不可失,而苏辙则认为其发动者应是郭崇韬,他想借机立功,以稳固自身在朝廷的地位。
D.苏辙认为郭崇韬在功成名就之后,行事的重要出发点就是“自安”,无论是请求辞官还乡,还是在伐蜀节节胜利后打算留蜀主政,都是出于这一考量。
3.苏辙用以评价郭崇韬“有智而未始学”的事实依据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