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万里路

作者: 张波涛

预测金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行万里路”是青年成长的必修课。假期里,学生们多结伴乘高铁、坐飞机去旅游,认为这就是“行万里路”。其实,对“行万里路”我们应有更深刻的理解。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预测理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体现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加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自主发展,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社会参与,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信念、敢于担当的人。考生在备考时,要注意提升自身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高分策略

文题所供材料第一句“‘行万里路’是青年成长的必修课”,这是作文立意的关键。考生要根据“行万里路”的内涵及其对“青年成长”的意义,来确定作文方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自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形容读书多,社会阅历丰富。古人游历,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新事物,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这种行走不仅仅是简单的旅游,更是一种通过亲身体验来增长见识和阅历的方式,强调的是探索和实践的精神。“行万里路”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广泛了解、认识和接触社会,通过实际行走和探索、亲身经历和体验来增加阅历、增长见识,更好地理解社会、增长智慧;二是将书本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实际生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材料第二句话反映的是把旅游当作“行万里路”这一现象。旅游,是一种消费休闲活动,重在感受当地人的文化、美食、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可以调适心理,缓减日常压力。享受生活美好、放松身心式的旅游,与真正的“行万里路”是有距离的,且与青年的心灵成长并没有必然正相关。真正的“行万里路”,是在行走中感受,在驻足中思考,在体验中领悟,是心灵的深度旅行,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感悟。材料中的“认为这就是‘行万里路’”提醒考生对两种“行万里路”要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并能在行文中进行比较判断。

材料第三句话要求考生对“行万里路”表达出更深刻的理解,包括“行万里路”的表现及价值。“行万里路”不仅仅指累积的行程,不仅仅为满足自己对于世界的好奇,更意味着远离自己的舒适区,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去感受不同的文化和风情,丰富自己的经历和见识,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国家、了解世界,体验生活、探寻真理,进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拓宽眼界,深刻思想,涵养情怀。可以说,“行万里路”是对探索和求知的追求,是对自由和个性的追寻,是心灵的修行和境界的提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