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万里路,读无字书

作者: 高琬婷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当下,不少青年结伴坐飞机、乘高铁,涌到网红打卡地,但这并非真正的“行万里路”。真正的行万里路,是在读一本无字之书,是在行走中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以万里路为沃壤,培育青年成长之花。

行万里路,以见天地。我们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眼仰视高山,用双耳倾听叶落与鸟鸣、欢歌与哀号,用心感受世间万物。行万里长路,攀“难于上青天”之蜀道而晓世事多艰,观“惊涛拍岸”之滚滚大江而知自然永恒。至大漠一赏“长河落日圆”的塞北豪迈,至杭州一览“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宜人早春。可于赤壁拾沉沙之折戟,可于岳阳触兴怀之楼阁,可于山间吟啸得酣畅淋漓,可于都市漫游感科技日新。在真正的行万里路中,我们可见天地荣衰万象,感今昔沧桑巨变,明世事之由来,让心灵有大气象。

行万里路,以见众生。走出象牙塔,于行走中观人间烟火,察芸芸众生,感世态人情,探社会真相,解民心民情。杜子美于颠沛流离中,遍尝人间疾苦,感民生多艰,从而成为忧国忧民的一代“诗圣”;切·格瓦拉在环游南美洲时,真正了解贫穷与苦难,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丰子恺于抗战举家逃难途中,认识到深重的民族灾难,创作出杰出的漫画作品。试问,只看人间繁华的旅游如何能“行万里路”而见众生?我们只有以深刻之心、悲悯之怀行万里路,才能体察社会的冷与暖、世态的炎与凉、生活的阴与晴、人生的圆与缺,才能涵养出深刻而博大的灵魂。

行万里路,以见自己。我们在不懈行走的路上,有困难,有挑战,有未知。只有脚踏实地实践,去听、去看、去思考,才能让自己得到蜕变。李子柒三载走访20余省,拜访100多位文化工作者,坚定了自己弘扬非遗的志向。孙悟空取经路上经八十一难,从目空一切到有所敬畏,从六心不定到心无旁骛,磨炼了心性,走向了圆满;冯其庸几次去安徽定远、乌江实地考察,从猜测质疑到获得答案,突破思维定式,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只有深刻地行万里路,才能给自己的心灵以深刻修炼,获得巨大的能量,让慧根萌芽、生长。

吾辈青年勿将旅游当作“行万里路”,而应迈开双脚,深入人间,莫在“卖花担上看桃李”,须于“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行万里路,即是读无字书,脚下有泥,眼中有光,心中有丘壑。

【广东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高三(1)班】

◆点评

这篇作文结构严谨,条分缕析。以“行万里路,读无字书”为中心,以“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为分论点,见解深刻,独具见地。文中论据典型,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上一篇: 行万里路
下一篇: 热点素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