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球共济 和合共生
作者: 任平百年变局、十字路口,世界何去何从?前不久,习近平主席指出:“让‘同球共济’、团结协作、互利共赢成为时代主旋律。”全球休戚相关,人类命运与共。同球共济、和合共生是人间正道。
面对共同挑战,世界需要同球共济、守望相助。
《孙子兵法》有云:“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即便交恶,同舟而渡时遇险,都会合力战胜困难。同舟共济,正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血脉基因。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古人讲‘同舟共济’,现在国际社会则需要‘同球共济’。”国际形势变乱交织,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唯有同球共济、合力应对,才能共渡难关、共创未来。从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不仅深刻印证“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弱鸟是可以先飞、高飞的”,生动展现“中国坚持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更呼唤世界“多一些合作桥梁,少一些‘小院高墙’,让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过上好日子、实现现代化”。
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全球性危机的惊涛骇浪中,各国不是乘坐在190多条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共同坐上新时代的‘诺亚方舟’,人类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面对多样性、多极化,世界需要互尊互信、聚同化异。
国际交往难免有竞争、分歧、龃龉,“勺子和碗总有碰到的时候”。怎么处理,考验智慧,彰显格局。中华文明具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历来主张不同文明间应相互理解和尊重。从求同存异升华到聚同化异,聚利益、责任、挑战之同,化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发展阶段之异,以和为贵处理彼此分歧,聚同化异破解合作难题,和合共生共创美好明天。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共建“一带一路”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
有差异和分歧并不可怕,只要各方相互尊重、聚同化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就能扩大利益汇合点,形成最大公约数,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
面对潮流大势,世界需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
尽管前方有各种不确定性,但人类发展进步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世界历史曲折前进的大逻辑不会改变,国际社会命运与共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周易》有言:“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因势而动、顺势而为,是古老而现代的东方智慧。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潮流,更是历史大势,虽然遭遇逆风和回头浪,但动力仍然胜过阻力。时代的风浪越大,越要把握大势、勇立潮头。智者顺时而谋。埃塞俄比亚的咖啡、捷克的水晶杯、贝宁的“甜面包”菠萝……7年来,“进博效应”不断溢出放大,为世界经济拓宽了合作之路、注入了强劲动能。越来越多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实现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我们不断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同各方一道努力推动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经济全球化时代,需要的不是制造分裂的鸿沟,而是架起沟通的桥梁,铺就合作的坦途。搞“小院高墙”“脱钩断链”,执意将相互依存的世界割裂开来,是开历史倒车。
秉持“天下一家”理念,以同球共济的精神凝聚广泛共识,以和合共生的愿景凝聚发展合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定能共建美好世界。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12月24日,有删节)
◆提炼
求同比较是通过归纳总结这些共同点来强化论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1.挖掘共性,强化论证逻辑严密。这篇时文列举的事例虽来自不同领域,但都指向“同球共济、和合共生”这一主题。作者在列举事例后,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共性,并进行归纳总结。
2.对比衬托,突出共性正向意义。作者通过对比的方式,将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做法与搞“小院高墙”“脱钩断链”等逆历史潮流的行为进行对比,使“同球共济、和合共生”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