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国际传播中“他者叙事”的跨学科思考

作者: 王庆福 张红玲

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的实现路径可以提炼为谁来讲、讲什么、怎样讲、对谁讲四个核心问题。

谁来讲强调的是讲述主体。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的讲述主体主要包括外国专家、外国导演、外国留学生三大群体。在华生活与工作的外国专家,他们把平时在中国的所观、所想、所感创成作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眼中的中国,讲述自己在中国的故事,陈说中国文化。自电影诞生以来,怀着对中国这一东方文明古国的好奇心,陆续有很多西方导演来中国拍摄纪录片。由于在身份归属上这些导演首先是一个西方人,其次才是一个纪录片导演,所以观众在这些影像中所看到的是西方视角对中国的诠释,而非对中国的客观再现。相较于专家和导演,留学生属于尚未踏上社会舞台的群体,但由于其属于受教育者,因此在思想性格上也就具备更强的可塑性。同时,由于留学生属于所在国未来具有影响力的群体,留学生讲述中国故事的潜力也就更加明显。

讲什么是讲述内容,中国故事从“自我讲述”到“他者讲述”所包含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与自我讲述的中国故事不同,他者讲述是从他者的角度观看自我,由于增加了他者的观照,自我就不再是孤立于世界之外的自说自话,而是带有他者交往与他者评价中的自我。外国人讲述的中国故事就是一种基于他者讲述的中国故事。如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就西方社会对中国关注的热点问题为线索,真实地记录中国社会在迅猛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困难、问题和挑战,同时也反映出中国政府为应对各种挑战所做出的积极尝试和努力。

怎样讲是指讲述方式,外国人讲述的中国故事是一种身体在场式的讲述,身体在场是指“身体本身在事情发生、进行的场所”。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的三大讲述主体中,外国专家将中国故事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教学案例,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展开互动,所传达的中国故事不仅仅是有关中国文化的知识,同时还是其在中国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交往行为;外国导演深入到中国社会底层,在长期观察中与中国社会产生互动,进而提炼出感兴趣的题材内容,并通过拍摄与制作来与主人公共同分享,这种拍摄本身也是一种身体在场式的故事讲述;外国留学生不仅通过课堂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知识,还通过旅游、交友、聚会等课外活动感知中国文化,并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形成一个个有关自己在中国学习、生活的故事,这些故事本身就来自于一种在场式的生活经历。

对谁讲是指故事的传播对象,对于外国人讲述的中国故事而言,其传播对象无疑是外国人。这就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保证故事所传递的价值观是积极正面的,即对故事的效采评估问题。在此前提下,建构具有对话性的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范式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要建立这种范式,就必须进行调研。通过对存在于讲述者的朋友圈之内的成员的调研,形成不同形式下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的受者反馈,这是从受者出发,基于对话目的的传播效果测量方法,通过这种测量方法让以往中国故事传播图示中被忽略的外国受众一方的身份得以凸显,增强讲述的针对性。

通过审视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的实现路径,可以使“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这一命题回归故事本身的讲述过程,进而改变当下中国故事研究领域中他者缺失的状态,为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提供具体方案。

(选自《现代传播》2019年第9期,有删改)

【赏析】

论文立足当下中国故事他者缺失的现状,探求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的实现路径,从四个方面提出有效应对的办法。外国专家、导演和留学生讲述中国故事,虽视角不同、内容各异、形式多样,却都因“身体在场”而更具说服力。

运用表达

长期以来,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他塑”而非“自塑”,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西方话语体系从一种主体看待客体的视角,多次预言中国将“衰败”“崩溃”,但中国不但没有衰败崩溃,反而依靠中国之治走到今天,因此更有必要提出话语体系本土化概念。话语权影响着主动权,要提振人民信心,在国际舆论斗争中占据优势,就必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扭转“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假如央视要录制一部面向西方国家播出的大型纪录片《回眸中国——致敬改革开放》,请结合前面的两篇文章,提出你的建议。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