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逻辑

作者: 丁丽 祝中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1:汉代文学家刘向说:“嗜欲者,逐祸之马也。”他警告世人,一味放纵欲望而不加节制,就好比骑上了一匹狂奔向灾祸的马。

材料2: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欲望是人类行为的导向。

材料3:研究指出,在全球背景下,青年“低欲望”现象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

读了以上材料,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有怎样的联想、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架理性之桥,跨欲望之壑

(“壑”含贬义,此处强调的只是放纵欲望的弊端,且标题不能总领全文。)

“七情六欲,人之常也”,怎样合理地看待欲望已成为当下的热点话题。为避免进入欲望的深涧、漩涡(把“欲望”理解为“深涧、漩涡”,对概念的理解片面),依我刍荛之见,应架起理性之桥,步步行稳,跨欲望的深壑。(“欲望的深壑”,只涉及“欲望”之弊,对“欲望”的概念理解是片面的。开头虽明确地提出了中心论点,但无法总领全文。)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欲望是人类行为的导向。”可这个导向是好是坏,他并未讲明。我们不妨展开来看:欲望可以是人生路上的加油站,为我们前进提供动力;它也可以是影响指南针的强磁场,让人们在迷途中愈走愈远无法回头。这样看来,欲望就好像那幽壑,或跨过它抵达成功的彼岸,或一脚踏空万劫不复,而这都在一念之间。(把“欲望”比喻为“幽壑”,观点片面。)

“嗜欲”不可取,应以理性之光驱散纵欲之迷雾。汉代文学家刘向说:“嗜欲者,逐祸之马也。”诚哉斯言!一味地放纵欲望不仅不会让你更靠近目标,反而会引你走向灾祸,现实中不乏这样的新闻。欲望害人(对“欲望”的概念理解不准确,论证不严谨),如果一味放纵欲望而不加节制,往往会让人丧失理智、丢掉初心、突破底线,甚至违背道德、触犯法律。因而,我们要看到纵欲背后的祸患,理性地对待自己的欲望,让它成为帮助我们奋勇前进的助推剂,而不是诱惑我们误入歧途的迷雾。

“低欲”同样不可为,应用借理性之手托举起积极之态度。如今,在全球背景下,青年“低欲望”现象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也许有人认为,“低欲”不就等同于“理性”吗?并非如此。“低欲”是丧失生活热情,待人冷漠,是巨婴,是啃老族。(“丧失生活热情,待人冷漠”,没有准确诠释“低欲”的概念;把“低欲”等同于“巨婴”“啃老族”,属于偷换概念。)如果人人“低欲”,人生的价值如何体现?社会的进步如何推动?民族的复兴又如何实现?可见,“低欲”并不等于“理性”。“理性”是正确地对待自己合理的欲望,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没有直接点明四个列举的句子中“合理的欲望”具体是什么,扣题不紧。)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应陷入“低欲”状态,终日碌碌无为,而应用理性之手托举起积极的生活,实现个人价值,助力民族富强。(没有适当列举“积极”的内容,单薄、空洞。)

在“嗜欲”与“低欲”之间找寻欲望的平衡点,我们既不可“嗜欲”,陷入过度追求物质、名利等的泥潭,以致“乱花渐欲迷人眼”;也不可“低欲”,失去了对积极生活和社会价值的追求,使自己的人生成为“一沟绝望的死水”。我们要寻找到二者的平衡点,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

我辈青年当架理性之桥,跨欲望之壑,找到正确的方向,步入人生的坦途。

◆问题剖析

这篇作文对文题材料中“欲望”“低欲望”这两个概念理解不清,导致论证逻辑出现五个方面的问题:

1.只考虑到“欲望”之“弊”,对“欲望”的内涵理解片面。考生需明确材料中关键词的意义与概念,处理好论点与关键词的关系。

2.对“欲望”的外延解读单一,导致举例单薄,说服力不强,需补充相关内容。

3.偷换概念,把“低欲”偷换为“巨婴”“啃老族”。

4.核心概念的阐释句、例证句范围失当。

5.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前后矛盾,要根据论证的逻辑,对分论点重新进行切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