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材的扩大、创新、多样

考点概述

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正逐步走向更加多元化、深层次和综合性的方向。通过选材范围的扩大、文本形式的创新以及文体类型的多样化,文言文阅读不仅考查考生对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更引导考生深入思考历史、文化和社会、人生等问题。因此,考生备考时不仅要扎实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更要通过广泛阅读、深入思考、积极探讨和实践应用,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综合素养。此外,考生还要注意拓宽复习的范围,除认真做好传记、诸子散文、论说文、笔记等文体的复习,还要旁及书信、序言、碑记等文体。

试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轼启:五月末,舍弟来,得手书,劳问甚厚。日欲裁谢,因循至今。递中复辱教,感愧益甚。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轼寓居粗遣。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

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自非废放,安得就此?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但满此期,根本立矣。此后纵复出从人事,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

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如我辈亦不劳逼也。太虚未免求禄仕,方应举求之,应举不可必。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贼》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时事也。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此书若成,聊复相示,当有知君者,想喻此意也。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柑桔椑柿极多,大芋长尺余,不减蜀中。欲与太虚言者无穷,但纸尽耳。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

晚岁苦寒,惟万万自重。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不宣。轼再拜。

(节选自苏轼《答秦太虚书》)

材料二:轼启:远蒙差人致书问安否,辅以药物,眷意甚厚。罪戾远黜,既为亲友忧,又使此两人者,跋涉万里,比其还家,几尽此岁,此君爱我之过而重其罪也。以此居之泰然。不烦深念。

前后所示著述文字,皆有古作者风力,大略能道此意所欲言者。孔子曰:“辞达而已矣。”辞至于达,止矣,不可以有加矣。轼少时好议论,既老,涉世更变,往往悔其言之过,故乐以此告君也。儒者之病,多空言而少实用。贾谊、陆贾文学,殆不传于世。老病且死,独欲以此教子弟。岂意姻亲中,乃有王郎乎!

应举者志于得而已。今程式文字,千人一律,考官亦厌之,未必得也。如君自信不回,必不为时所弃也。勉守所学,以卒远业。人还,谨奉手启,少谢万一。

(节选自苏轼《与王庠书》)

1.下列对文中黑体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书信,成语“鱼雁传书”中“书”字的意思与此相同。

B.比,近来,与《项脊轩志》中“比去,以手阖门”的“比”意思不相同。

C.过,过错,与小说《促织》中“裘马过世家焉”的“过”意思不相同。

D.殆,大概,与《六国论》中“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殆”意思相同。

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分别表达了对秦观、王庠的赞美。材料一夸赞太虚超绝的才华,材料二夸赞王庠的文章有古代作者的风骨。

B.两则材料均体现了苏轼现实主义创作思想。材料一鼓励太虚多写有实用价值的文章,材料二认为王庠文章空洞不实用。

C.在与秦太虚、王庠的交流中,苏轼虽然是长辈,却十分谦逊,表现出其“谦谦君子”的风范。

D.材料二体现了苏轼的批判意识,不仅指出读书人多空话的缺点,还批评了千篇一律的应试文章。

3.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评价“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研读文本,根据材料分析苏轼这两种人格特征的具体表现。

答: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潮之有韩祠非一日矣。昌黎有德于潮,民思之不忘,故合山川草木皆号之以韩,而祀昌黎于韩山之麓,以云报也。时代既殊,修废不一。而揆厥所由,莫不时平政理而兴,时乱政窳而坠。然则一祠之兴革,固世道盛衰之攸关,吏治得失之所系也。迩年以来,狼烟频炽,民宇荡然,而祠亦与之俱荒。向之鸟革翚飞,俱变为窜狐牧马之所矣。岁在丁巳,果庵林公祖下车伊始,即叹曰:“予今者实牧兹土,而令先贤之榱桷弗光,谁之责也?”乃以庚申秋涓吉鸠工,至今春告成。植之蠹者易之,垣之圮者饬之。堂宇门庑,莫不次第修举。

至潮之东鄙,密迩闽漳,韩江一线,实为之限。其间旌轺往来,商旅辐辏,惟广济桥是赖。自经寇焚兵躏,桥之梁坏石崩,行人惴惴。公更其腐材,理其颓石。驺舆声喧,行旅踵接。至于量费庀材,一木一石,皆出诸俸入之余,不至累吾民。公之功绩,更仆难数,此特见其一斑耳。

慨自古治既远,循良之风不作。吏于其土者,大率以官为传舍,视民若路人。其谁能家视官、子视民,谋民之利,而不以扰民。吾于是叹公之造潮也深,而潮之邀惠于公也,厚矣,夫祛弊兴利而不尸其功者,贤牧守之事也,颂德铭勋,以永声施于勿谖者,乡士大夫之责也。是安可以无纪?晚生曾华盖拜撰。

(节选自曾华盖《重修韩公祠及广济桥碑记》,有删改)

材料二:刺潮八月,兴学范民。存恤孤茕,逐远恶物。去潮之日,潮人怀思,于东山建祠塑像,永寓不忘。

源以菲才,叨守潮郡,景仰先哲,动息如之。正统元年,巨飙作挠,韩祠瓦木尽拔,几成废墟。源廓其规制,海阳丞江仪凤又益泰山北斗亭于当途。潮之士民佥谓:韩子去今六七百载,民之顷刻不忘。庙或中废,民实以忧。幸得君侯复其庙貌,宜有所述。

源谓韩子拨伪反真,以兴典宪;进谏陈谋,秋霜凛冽。使人道益明,儒道益尊。岂惟六七百载潮人之不能忘,千万载天下人之所不能忘也!

(节选自王源《增修韩祠记》,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黑体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成语“唯才是举”中的“是”与此用法相同。

B.子,像对待自家孩子一样,名词作状语,与《过秦论》中“云集响应”的“云”用法不同。

C.宜,应当、应该,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宜”意思相同。

D.岂惟,难道只是。其中的“惟”与《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的“惟”意义不相同。

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开篇立论宏远,将韩祠的修废提至与世道、吏治相关联的高度;材料二则起笔追溯往昔,历叙韩愈治潮政绩,突出潮民对韩公的怀思之深。

B.两篇材料均提及潮州官员修缮韩祠的事迹,但修祠缘起迥然相异,前者是兵灾战乱以致韩祠荒废,后者则是自然灾害导致韩祠几乎成为一片废墟。

C.广济桥,连通潮闽两地,便于车辆往来、经商营业。后遭毁坏,幸得林知府拿出自己多余的俸禄,予以整修。此举为民谋利,而又不会侵扰民生。

D.曾华盖为林知府撰文作记,既如实记录知府在某次下车寻访潮祠时的言行,还写出后辈对贤者的敬重;王源则是自述任官经历,语辞谦和而得体。

3.两篇文章是“叙事之后,略作议论以结之”。请分别概括两则材料文末议论内容的侧重点。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