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向·素养·精神

作者: 姜有荣

预测金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在回答新生“创校先辈们为何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学校命名”这一问题时,将校名拆开,分别对应四位科学家:“中国”,对应杨承宗,我国放射化学奠基人,以中国为首,终身科教报国;“大学”,对应钱学森和李政道,他们文理双全,是全面发展的榜样;“科学技术”则对应了潘建伟,他主攻的量子理论是当今世界最深奥和最重要的科学之一,鼓励新生向“无人区”进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预测理由

这道作文题将情境设置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的问答,聚焦科学家精神和素养,与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探索与创新”深度关联,是对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的积极回应,充分体现了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指导思想。其实就探索与创新来说,两者有机结合,都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处着眼”,讲全局观念、系统思维;“小处着手”,则贴近实际、精细操作。这就要求考生从实际出发,确定好探索与创新的重点、路径、次序、方法,化目标为行动。

高分策略

文题所供材料中,包信和校长的讲话有三个指向:“‘中国’……终身科教报国”指向“志向”,要有“爱国”的情怀、“报国”的理想和“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大学’……全面发展的榜样”指向“素养”,要文理兼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科学技术’……当今世界最深奥和最重要的科学之一”指向“精神”,要勇攀高峰、敢为人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考生在审题立意时需要思辨“志向”“素养”“精神”三个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根据材料可知,“志向”是明灯,“素养”是基石,“精神”是动力,它们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考生只有理清了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将青年需挺膺担当、建功新时代之理讲清、讲深、讲透。

参考立意:弘扬科学家精神,书写新时代华章;以“大我”格局规划人生;以全面发展支撑持续发展;科学充满未知,探索永无止境;潜心钻研,笃行不怠……

弘扬科学家精神

近年来,我国创新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科学技术成就斐然。中国在全球的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已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量子计算机原型机、人工合成淀粉、纳米限域催化等研究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新兴技术不断加快应用。在航天科技领域,中国致力于探索更广阔的星辰大海,载人航天事业稳步前进。从2003年,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得以实现;至2024年,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航天科技已进入了更加专业化、成熟化的发展阶段。而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接续奋斗,是科学家精神的薪火相传。

◆素材解读

在科学救国、科研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旅程中,科学家精神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向着创新型国家前列进发。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放开手脚,创新创造

脑控神经康复训练机器人、垂直起降飞行器、全球首款无辐式超级氢能摩托车……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中国科技创新成果亮相。当越来越多领域进入创新“无人区”,只有充分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实现更多“从0到1”的创新突破。

“看不得病人痛苦”的王振义,立志“让中国人吃饱饭、吃好饭”的李振声,60多年潜心研究高温超导的赵忠贤……他们的科研成果光芒万丈,他们身上“人生能有几回搏”的精神更令人感佩,激励更多人为建设科技强国而探索创新。

◆素材解读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科研工作者当放开手脚创新创造,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才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